灵璧县位于淮北平原,北依徐州,南邻蚌埠,辖区总面积2125平方公里,辖19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30万人,耕地181万亩,连续13年保持“全省平安县”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2017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长安杯”,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省综治模范县、安徽省双拥模范县。
灵璧历史悠久。灵璧始建于宋元祐元年(1086年),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县,“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故名 “灵璧”。这里是奇石之乡、钟馗故里、垓下之战古战场,素有“奇石虞姬钟馗画,一奇一美一神,灵璧三宝甲天下”之美誉。灵璧石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灵璧是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旅游文化典范基地”“中国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荣膺第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入选“大中华区最具魅力特色旅游目的地”名单。
灵璧区位优越。104、343国道,201、301、303省道贯穿境内,距京沪高铁20公里、观音机场60公里,新汴河横贯东西,距离连云港、南京港两大港口200公里,可以便捷地通江达海;京台高速、徐明高速纵贯南北,泗许高速、宿淮铁路贯通东西,自古就有苏鲁豫皖四省通衢之称。
灵璧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百强县,安徽省用材林基地、黄牛生产基地、瘦肉型猪基地、禽蛋生产基地,全省畜牧十强县。矿产资源遍布全境,皖螺矿、墨玉矿、石灰石矿储量丰富。劳动力资源富裕,在外务工人数达40余万,是首批“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灵璧砥砺奋进。灵璧结合县情,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135”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推进制造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型城镇化、民生工程和政务服务水平“五大提升行动”,纵深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灵璧。成功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灵璧特色鲜明。坚持整合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大力实施“6+2”文旅品牌打造,高标准规划建设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钟馗文化园、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现代农业博览园等六个国家4A级、5A级景区。2016年11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文旅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和辐射力显著提升。
灵璧环境优美。围绕“改造老城、建设新城、水润灵城”,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3平方公里滨河新区,加快滨河绿色走廊建设,开启跨河发展新时代。大力开展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透明度指数位列《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7)》县级政府第9名。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县和徽商最佳投资区域。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灵璧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县委全面领导,紧密团结依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复杂局势中把握主动,县域经济逆势回升,各类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基本完成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
初步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30亿元,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35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17011元,同比增长4%、6.5%。受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等5项经济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增速高于全国、快于全省、好于全市。
这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防疫情、促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强化联防联控基层“三长”作用,科学应对“6·30”疫情,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人民健康保卫战。坚持把保市场主体、服务实体经济纾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综合施策援企稳岗,设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220笔、金额9.7亿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累计退税减税4.23亿元,占年度税收总额的46%。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等5个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平台。新签约项目22个,利用省外资金95.8亿元,同比增长73.5%。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1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1.48亿元,发行地方专项债20.28亿元,报批项目用地6285亩,汉浩制造二期、S224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破土动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县国资集团、交投公司获批AA级主体信用评级。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4.8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全市第二。获得全省首轮投资“赛马”激励,奖励用地指标150亩。
(二)抓集聚、强动能,新型工业化开创新局面。坚持龙头引领提质,修订《灵璧县加快轴承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轴承产业园标准化厂房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成功举办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灵璧高端轴承论坛。轴承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市级“战新基地”。灵璧“小轴承”转动实体经济“大产业”获得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坚持产业集聚扩量,园区入驻轴承企业42家,设计产能突破百亿元。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入选企业7家,攀望科技获评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称号。市场主体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成效明显,新增个体工商户12682户、民营企业2088家,总数分别超8.7万户、1.5万家。民营经济考核位列全省同类县(市、区)第5名。坚持科技赋能增效,深化“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雨鑫木业“5G+MEC新型数据中心”入选首批国家典型案例。完善“产学研检”一体化架构,“牵手”洛阳轴承研究所建成灵璧轴承研发(检测)中心,成功组建安徽轴承研究院,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高新”企业9家、“战新”企业6家。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三)补短板、提品质,新型城镇化绽露新形象。强力推进安徽省第六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园亭路、罗河路、磬山中路、凌山中路、虞姬大道南延等5条道路完成“白改黑”,安装路灯905盏,新建、改造城区公共厕所36所、节点游园9万余平方米,新增公共休闲绿地19.5万平方米,改造并免费向社会开放足球场、篮球场9处,新建隅顶口、来璧桥、中安广场、阳光小区等便民停车场18处,增划城区停车泊位21275个,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如厕难、停车难、“城市牛皮癣”等“老大难”问题,让群众锻炼有场地、休闲有去处、出行更方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55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完成投资42亿元。启动棚户区改造26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征收18万平方米,科苑小区等9个老旧小区得到改造,龙車世纪城、罗河花园等9个小区、8061套安置房交付使用。滨河路二期三期、汴河西路等15条道路建成通车,双河路等9条“断头路”全线贯通,钟灵大道、迎宾大道、奇石大道等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如期竣工,城区路网更趋完善。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成“三区三线”规划编制,新增建设用地4.95平方公里。在全市率先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朱集、大路撤乡设镇,凤仪、鹿鸣、磬云3个街道申报待批,灵璧即将迈入“镇街时代”。
(四)重衔接、育产业,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投入产业发展衔接资金1.6亿元,实施到村项目35个、到户项目6075个,新增小额贷款2163户1.05亿元,“三保障一安全”持续巩固,实现零返贫、零致贫“双零”目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培育建设名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综合考核获得“好”等次,灵璧-南陵县域结对帮扶考核全省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居全省32个持续攻坚区第7名。积极推进“两强一增”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规模全省最大。完成“一块田”试点改革11.5万亩,下楼、朱集“旱改水”项目新增水田7000余亩。孵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小麦、大豆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冯庙镇后朱村大豆单产实测全省第一,粮食总产稳定在21.6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超额完成生猪存栏、出栏任务。“灵璧黄牛肉”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杨疃镇入选全国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通过复查认定。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录,全市唯一。
(五)治污染、促转型,和美灵璧绘出新画卷。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持续向好,PM2.5均值同比下降7.4%;空气优良天数273天、优良率78.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创成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5个,完成人工造林5200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10条城区河道治理初见成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幸福河新汴河》原创微视频荣获全国第四届“守护美丽河湖”短视频公益大赛三等奖,新汴河灵璧段工程列入省级幸福河湖名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稳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八连降”。2022年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任务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个,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投运,治理农村汪塘267面,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8000户,5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全部投入运营,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获评全省“2019年以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成绩突出的地区”。我县牵头编制的《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建设技术导则》被认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
(六)暖民心、解民忧,社会事业得到新提升。民生保障全面加强,深入推进“暖民心”10项行动,20项民生工程圆满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85%以上。就业促进提速提效,开发就业岗位2028个,新增城镇就业6207人。老年助餐暖胃暖情,广泛发动第三方餐饮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69个。虞姬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安心托幼普及普惠,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托位2051个。社会事业全面促进,师范学校、技工学校、第二中学、一初中龙山校区、六中凤山校区、实小园亭路校区等投入使用。维修改造校舍195个,新增学位21500个。县职高通过省级职业教育A类办学水平评估,跻身全省中职院校18强。我县运动员孟新宁、刘瑶瑶在全省第八届残运会上斩获4枚金牌。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9个,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13所。县人民医院与省第二人民医院托管合作,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灵璧医院挂牌运营。奇石文化园、钟馗文化园向社会免费开放。社会治理全面深化,完成特困供养审批权限下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两项补贴”提标扩面。医保基金运行平稳,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常住人口参保率全市第一。扎实推进“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开通6660000热线,累计受理各类诉求1578件、办结1550件,办结率98%。建立信访联动工作机制,强力推进信访积案攻坚,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问题突出的行业领域得到有效整治,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扎实推进,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统计基层基础全面提升,“12345”工作模式和“四周工作法”获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推广。民族、宗教、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科协、红十字、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气象、供销、邮政、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主办:灵璧县人民政府 承办:灵璧县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灵璧县钟灵大道灵璧县人民政府 运维电话:0557-6022583
皖ICP备05004974号
网站标识码:3413230018
访问人次:
皖公网安备 34132302000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