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正是登高望远、赏秋抒怀的绝佳时节。许多家庭都将登山作为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活动首选。然而,秋日登山虽好,若不讲究方法,很容易陷入健康陷阱,如膝关节劳损、大汗后着凉感冒、运动过度耗气伤津等。如何让养生与乐趣兼得?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学一学秋季登高的运动之道。
中医认为,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从夏天的宣泄转为秋天的收敛。运动时若像夏季一样追求大汗淋漓,会使人体阳气过度外泄,不利于秋冬季节的阳气收藏,可能导致秋冬季节更容易感到疲劳、怕冷或感冒。因此,秋季运动应以微汗出为度,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汗淋漓。
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肾主骨。《黄帝内经》云“膝者筋之府”,膝关节是全身筋脉汇聚的地方。肝主筋,肾主骨,膝关节的健康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登山,尤其是下山时,膝关节要承受身体重量3~4倍的压力,对筋和骨的损耗很大。若过度损耗,会伤及肝血、肾精,可能导致膝盖酸痛、无力,甚至引发慢性损伤。因此,保护膝关节不仅是现代运动医学的要求,更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要义。
准备阶段
登山前充分热身,能有效唤醒身体,预防扭伤和拉伤。
1.拉伸经络
重点拉伸肝经和胆经。动作要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吸气时双臂举过头顶,呼气时一手滑向小腿外侧,身体向一侧弯曲。另一只手臂向上延展,目光看向上方指尖。感受从脚踝、大腿外侧、腰部到腋下的整条侧面线的拉伸。吸气回正,呼气换另一侧。注意保持骨盆中立。
2.活络关节
做一做弓步压腿、活动脚踝和膝关节(顺时针、逆时针转动膝盖),让关节分泌滑液,减少磨损。
登山过程
1.速度均匀
切忌一开始就猛冲,应采用小步慢走、匀速上行的策略,这样最节省体力,对心肺的负担也最小。
2.按揉穴位
①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压此穴能强健脾胃功能,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气血能量。
②委中穴:在膝后侧,胭横纹中点。按揉此穴可有效缓解腿部疲劳、放松膝关节周围的筋脉。
③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筋会”,按摩、点压此穴,专治各种筋病,如拘急、痉挛、疼痛等;同时可增强腿部肌肉弹性,缓解肌肉酸胀沉重。
下山环节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膝关节承受的冲击力更大。
1.使用工具
建议使用登山杖,它可以分担至少30%的腿部压力,为膝盖提供有力支撑。
2.技巧下山
切忌奔跑下山。应侧身下山。慢性膝关节疾病患者(如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应避免登山,可选择游泳、快走等对膝盖压力较小的运动。下山可采用“Z”字形路线,慢慢下行,以减小膝关节的弯曲度和冲击力。
汗后管理
秋风吹拂虽凉爽,但运动后毛孔张开,极易被风寒之邪侵袭。
1.及时擦汗
准备一条干毛巾,及时将身上的汗擦干,尤其是后背(膀胱经和督脉所在,最怕受凉)。
2.切勿贪凉
绝对不要在风口脱衣吹风或用冷水冲洗。寒邪会通过开放的毛孔长驱直入,引发感冒、关节痛。
3.温水为佳
自带保温杯,饮用温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帮助身体保暖,避免冷水刺激肠胃、耗伤阳气。
登山适宜与禁忌人群
1.适宜人群
大多数体质健康者都适宜,尤其推荐情绪郁结、久坐少动的上班族,登高望远可舒畅情志、活络气血。
2.需要特别注意的人群
气虚、阳虚体质者:平时易疲劳、怕冷、气短者。登山时务必放缓节奏,以不觉疲惫为度,避免过度耗气。
肝肾亏虚者:平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者,须格外注意膝盖保护,建议选择平缓的步道。
不常锻炼的人群:不宜突然参加运动量大的登山活动。此类人群多以中青年人为主,平时工作繁忙,心理承受力、免疫及内分泌等功能日益降低,他们容易患各种疾病而且不易早期发现和治疗。平时锻炼又少,突然去爬山,自觉比老年人灵活、体力好,登山速度往往较快、运动量激增、体力负荷突然加大,结果容易诱发心肺疾病。
3.慎重选择或禁忌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登山负荷较大,可能诱发疾病,建议选择更温和的运动。
重度肥胖者:体重过大,登山对膝盖的损伤风险成倍增加,建议先通过其他方式减重。
患有膝关节疾病及腰椎疾病的人群:膝关节、腰椎在登山时承受的压力较大,尤其膝关节在登山过程中反复屈伸,对膝关节软骨面的损伤较大,可能加重关节炎症状。此外,山路多崎岖,有可能出现膝关节及腰椎的扭伤诱发和加重旧疾症状。(崔乐乐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