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朱集镇朱集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出实招下功夫,深入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朱集村耕地面积7290亩,以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目前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20余家,主要经营农作物种植、加工、运输,实现年收入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承包流转土地300余亩用于种植农作物,通过“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10万余元;承包温室大棚30余亩用于种植羊肚菌,逐步实现羊肚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旱改水”项目,流转土地1000余亩,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10万余元。另外,通过扶贫资金入股企业9笔150万余元,扶贫资产分红年收益17万余元。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目前已突破100万元。
把人才引育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朱集村加大村级人才培养力度,利用田间地头、自然资源等进行实地教学,通过边教边做、边做边学,强化开发培训,不断提升知识技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进一步强化促进乡土人才回流,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将那些愿意回村发展的在外务工经商返回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作为重点,从生产经营、技能带动、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动员,吸收引进乡土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充分给予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倾斜和扶持,全面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同时,将其中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纳入后备力量培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把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基石。朱集村建成“两室一场”、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时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村民转变观念、破除陋习、树立新风。规范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运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祀、崇尚科学等移风易俗内容。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阵地,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朱集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维修、电力线路改造、街道亮化等工程,装修路灯82盏,维修5台电灌站,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切实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沟渠汪塘清淤治理,清理沟渠15个,治理汪塘6个,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同时,不断优化社会矛盾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对群众反映的事情,及时入户进行调解、协商解决,确保社会稳定、家园和谐。2024年,全村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行,构建起矛盾纠纷“预防、分流、化解”的工作链条。
把建强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朱集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着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村干部。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抓实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有效夯实党员发展基础。主动为农村无职党员搭建平台,科学设置岗位,合理调配人员,安排年长有威望的党员担任法制调解员,安排年轻力壮有手艺的党员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农村无职党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同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党务、村务公开,严格按照“民主示范管理村”的标准开展工作,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创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张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