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新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凝心聚力守底线、稳成果、抓发展、促振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奋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书写新时期的新篇章。
全力促进脱贫衔接
为做好衔接工作,该县常态化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调度会,全力做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4方面29项指标补短强弱工作。组织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察民情、解民意、听民声、讲政策、解难题,通过实打实、面对面的“一线”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抓落实”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链条,以务实的作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有力的举措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镇、县直单位联系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构建起“县委统一领导、部门合力共为、镇村推进落实”的工作体系。县镇配备乡村振兴专职人员150人,配备村级乡村振兴专干308名,配备网格员2798名。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原则,选派出由234人组成的77支工作队驻村帮扶。48家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先后10多次会商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工作任务的落实,形成协调配合、资源共享、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工作合力,实现县镇村组四级联动。
巩固攻坚成果见实效
脱了贫不代表没困难,有收入不代表没风险。该县坚持集中排查、常态化走访和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相结合,全面落实“监测会商、信息比对、研判处置”的工作机制,通过“干部摸排、包村到户、筛查预警、合力监测”等措施,共纳入监测对象2311户7833人。7454名帮扶责任人严格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原则落实帮扶。
继续落实帮扶政策。该县印发了《帮扶联系人走访“六个一”实施方案》,要求全体帮扶人开展帮扶,持续关注“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核心指标,确保该指标排查全面及时,发现问题分类别、分层次处置。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级专职信息员、基层干部、专干和帮扶责任人的作用,加强信息排查和更新,确保系统数据的真实、准确,提升数据质量。建立信息共享比对机制,比对住房、教育、医疗、救助等预警信息。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每月对监测户集中开展评定工作,动态调整。建立分类帮扶机制,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持续推动问题整改。健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清零工作机制。动员7123人开展集中排查,全覆盖排查了全县农户26.6万户、113.59万人,排查发现“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316个,并立即整改。2022年以来,共资助学生4.4595万人次,资助金额4416万元。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名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全面落实健康脱贫政策,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540.86万元,家庭签约医生147330人;完成危房改造149户,农村居民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落实饮水安全保障,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管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集中供水率达100%,“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灵璧县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引领,深度谋划特色产业项目,投入产业发展衔接资金1.908亿,实施到村项目35个、到户产业项目7635个,关联脱贫户及监测对象7194户,新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12个。
开展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行动,2022年以来,全县18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277人、169帮扶工厂吸纳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687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3426个,吸纳12391名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
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改造58.426公里、养护197.052公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约228公里、危桥改造6座,所有行政村主干道实现硬化。
开展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实现卫生室全覆盖、城乡光纤宽带全覆盖。健全农村低保救助制度,落实落细兜底保障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全覆盖。
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召开全县“万企兴万村”专项行动推进会,广泛动员县内外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多方式、多渠道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该县深入实施田长制,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让耕地保护红线实至名归。强化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持续稳定生猪生产,扎紧“粮袋子”、拎好“菜篮子”。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发展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以上。
突出农业品牌化营销理念,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个,持之以恒把农业支柱产业做大、把农副产品品质做优、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大力实施“农业+”战略,深化农业与电商、旅游、康养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
加速提升农民组织化能力。该县全面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实现扶贫“三资”的安全稳定、收益和效益持续提升。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农房一体化登记发证工作,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逐步推广农业托管服务。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营公司开展市场化、竞争性运营,推动村集体经济长效增长。
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持续发展“四带一自”“一自三合”等产业模式,不断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民”“企业+基地+农户”等运作机制,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将企业与农民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雇佣、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农户有限分担,打造利益共同体。
加速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该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镇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高质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同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工作,已改造卫生厕所8000户。
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强化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绩效考评。加快落实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村庄绿化亮化,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6个。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传承良好乡土风情,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
打造循环农业,发展绿色产业。围绕资源基础和产业优势,突出培育品牌粮油、食用菌、肉牛“一主两辅”等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投入各类发展资金近1.5亿元,实施农产品储藏、肉牛养殖基地、标准化果蔬基地、食用菌基地等建设项目3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个。
开发休闲农业,丰富旅游产业。实施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双微”点位35个。挖掘乡村文旅资源潜力,打造灵北“小川藏线”自驾游路线、乡村游灵璧花果岛乡村民宿游路线。开发多彩民俗文化,举办下楼镇梨花灯展美食节、浍沟镇鸬鹚捕鱼民俗文化节、朝阳镇千年古镇•梨园记忆民俗文化节,大力推进“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建设。
乘风破浪,千帆竞发。如今的灵璧县,干净整洁美丽村庄、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欣欣向荣的就业帮扶车间、书声琅琅的校园、宽敞的道路、便捷的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实现了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性跨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乘势而上,以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着力点,以激活群众内生动力为抓手,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王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