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故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7月7日4时5分,我们已悄然进入小暑节气。
节气·美图
在中国古代一些著作中,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
意思是小暑过后清风难觅,大地被热浪定格静止。
二候蟋蟀居宇
意思是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
三候鹰始鸷
意思是老鹰因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时节身体会有不适感
在小暑时节内,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精神非常疲惫,而且出汗很多,会觉得口渴多汗,会觉得脘腹胀满,有时候会感觉到恶心,甚至感觉到腹满腹泻、胸闷气短一系列症状。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跟暑邪的特点有关。
第一个特点是热邪,它有热邪的特点,容易耗气伤津,造成疲惫。
第二个特点是湿邪,湿性重浊黏腻,很容易困脾,造成脾胃运化方面的问题。
此外,又容易困表,造成头疼、头重如裹、身体酸重等等一系列的症状。
小暑养生,护好2个脏腑
小暑时节要特别注意两个脏腑的养生,一个是心,另一个是脾。
01养心
心在中医理论中是君主之官,性属火,其气通于夏。也就是说,在夏天阳气非常亢盛的时候,我们的心气也容易过旺,因此很容易出现心情烦躁甚至包括睡眠不好等症状,尤其是对于有一些基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讲,这些就更加常见。
02健脾
脾在中医理论中是属土的,喜燥恶湿,在时节对应上来讲,是通于长夏季节。长夏季节就是小暑这段时间。在小暑时节,湿邪很容易困脾,造成脾胃功能运化失常,比如,会出现消化障碍、腹胀、食欲下降、腹泻等等。因此在养生时可以有意识地多服用一些健脾的食物。
小暑养生有4避
01避暑
7月暑热之气盛行,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等。此时节如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做好防晒,少量多次补水,否则容易灼伤皮肤、导致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应尽量减少外出。
02避寒
夏季防寒同样重要。如贪凉饮冷无度,伤害脾胃,就会导致疾病。许多爱美女性在空调房内穿着露脐、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也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
03避湿
夏季暑湿较盛,淋雨、涉水、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04避风
现代人们不管是家里还是商场、办公室,都冷气充足,空调、电扇必备。俗话说“夏夜避风如避箭”,《摄生消息论》也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睡觉时应避免着凉,不在风扇、空调出风口睡眠,不睡地板。否则,轻者伤风、腹泻、骨关节疼痛,重者甚至面瘫。
小暑怎么吃
01食海蜇
消积润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西晋张华在《博物志》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海蜇具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功效,将海蜇与黄瓜、蒜、香菜等一起凉拌食用,无疑是小暑时节解暑开胃的佳品。
02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许多地方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尝新米、喝新酒。据说“吃新”也可称作“吃辛”,即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将新黍去皮烹粥,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03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黄鳝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功效,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
04吃伏羊
此外,“吃伏羊”也是小暑常见的习俗。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历史悠久,江苏徐州有民谣唱道“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民间也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节气·絮语
晨光漫过土墙时,蝉鸣已把杨树枝头敲得发烫。它们像一群顽童举着麦秸秆,将暑气吹成金箔,一片片粘在七月的衣襟上。葵花擎起酒盅似的花盏,露珠在褶皱里酿成琥珀,云雀掠过晒麦场,翅膀尖儿挑起的热浪仿佛把整个夏天的影子都揉皱了。
暮色漫过麦秸垛时,薄荷叶托着几粒将熟的籽,压水井旁的甜瓜裂开第一道笑纹。炕沿上纳鞋底的婆婆说,这暑气是老天爷写的狂草,看似张狂,实则藏着起承转合的章法。
小暑已至,愿我们都能在这炽烈的光阴里,获得最沉静的活法。看那蝉在地下蛰伏数载,方得盛夏一曲;麦穗垂首于暑热,终成金黄满仓。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不必追赶三伏的烈日,且学那老榆树,深扎根系,任他暑气蒸腾,自守清凉心境。待时节流转,那些在炎热里沉淀的坚韧,终会化作穿透岁月的清风,告诉我们:所有的蛰伏都是序章,所有的炽热终将酿成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