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网络中国节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宿州篇】小暑: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文章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7-04 12:02 责任编辑:县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每年7月6~8日,太阳位于黄经105°时是小暑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到来,夏天渐渐掏出它浓烈的热情,邀我们感受。天气虽热,却也不影响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追觅一方清凉:荷风送香,竹露滴响;雨过云收,水冷瓜甜;纱厨藤簟,罗扇轻缣;神清气爽,心静生凉……

小暑物候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击。

小暑的“温风”不是温和的风,而是热乎乎的暑气。小暑开始,天气便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诗中所谓八月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时节,此时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而此时的雄鹰开始远离地面,翱翔在清凉的高空中,以躲避蒸烤大地的滚滚热浪。

小暑习俗与养生

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相传六月初六是龙王晒龙袍的日子,于是民间便也有了这天晒衣服的习俗。家家户户晒衣服的景象,犹如盛夏中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人们顶着遮阳的帽子,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架起竹竿,拉起绳子,把衣物一股脑儿地挂起、铺开,各种各样的衣服晒成一片。六月初六,还是古时文人的晒书日。此日若阳光充足,人们便将家中字画、藏书拿到庭院中,让阳光晒透书页,去除霉味,驱赶书虫。

最美的小暑时节自然少不了荷花,农历六月也被称为荷月。盛夏赏荷,是古今文人的一大快事。不独是因为荷花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还因为荷花身上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中国智慧:心之静。越是酷热,荷花开得越是娇艳,亭亭玉立在滚滚热浪之间,显得那么娇美,那么安静,那么享受。“心静自然凉”,也是古人应对酷暑最朴素的办法,有着通今达古的生活智慧。

小暑时节,民间素来有吃藕的习俗。莲藕的种植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夏天采摘的藕伴着花香称为“花香藕”。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发明了“灌蜜蒸藕”的方法。我们现在常喝的藕粉,在元代就有了成熟的制作工艺。《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并说:“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丰富的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安神除烦等功效,适合炎热的夏季食用。

诗意小暑

面对暑热阵阵,宋代戴复古《大热》有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炎热的天气,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窑炉,太阳像炭火一般,万物仿佛正在被烧制的陶具。陆游苦于暑热,则写下了“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古时,消暑能力有限,面对酷热,人们似乎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逃”,一个是“熬”。关于“逃”,诗人王象晋云“偃仰茂林逃酷暑,呼朋酌酒莫辞频”。庞铸则在《喜夏》中说了怎么去“逃”,“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水边……躲避烈日。关于“熬”,陆游有一首诗:《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

博物馆里寻“小暑”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花卉蟋蟀图》团扇,是齐白石早期的草虫作品,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据题款“沁园师母命”可识,应是齐白石为其师胡沁园的夫人所画。工笔没骨设色,风格淡雅,类似于恽南田的画风。

红花绿叶(似篱豆花)、草地昆虫、布局环境非常统一。最体现其绘画功力的是两只欲斗欲跳的蟋蟀,在画面上画龙点睛,与花叶枝蔓和谐搭配,完全没有附缀之感。花瓣略调白粉,蟋蟀逼真而生动。在此图上我们不难看到“为万花写照,为百鸟传神”的齐白石极富爱心、真心和细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