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网络中国节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宿州篇】二十四节气中您可能不知道的知识

文章来源:老顽童国学天地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11-14 11:43 责任编辑:县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很多,有很多可能您不知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二十四节气的分类: 

 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涵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二十四节气中的“数字”  

(一)八风:八风,统指四时气候变化而言。《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二)七十二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文字作品。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训释其所以然。其以五日为一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5天为一候),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   

(三)“四立”: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四)“二至”:“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五)“二分”:“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四、“节气(节令)”和“中分”   

节令,节气时令的意思,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在我国一些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四时节令指得就是按季节之序,所施行的仪式和节庆。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变化。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