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网络中国节

【节气里的大美中国·宿州篇】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暑

文章来源:顿悟阁浏览量:发表时间:2024-07-03 09:58 责任编辑:县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不知不觉中,即将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第五个节气。它的由来与古代的天文历法、物候变化以及农事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小暑的由来

小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历法。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从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古代人们通过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古人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来测定时间和季节的更替。

历书中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小暑是太阳到达黄经105°时的节令。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2024年小暑是7月7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一。

二、小暑的气温特点

小暑,即为“小热”,此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之后紧接而来的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小暑也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小暑开始,进入伏天,盛夏开始,气温升高。

此外,天气多变也是小暑气候的一大特点,忽而晴空万里,忽而大雨滂沱。是雷阵雨、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高发期,所以注意抗旱防涝。同时,农作物也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三、小暑养生建议

小暑的前一个节气为 夏至,小暑的后一个节气为大暑 ,小暑和大暑是一年最热的两个节气。小暑到来,意味着夏季的高热即将到来。在这个时节,我们要关注防暑降温,注重呵护身体。

(一)避暑避湿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前后,气温较高,容易受暑热、暑湿之邪。出汗多,耗气伤津,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因此,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清淡食物,比如用荷叶、莲子、薏苡仁等煲汤或粥,祛湿解暑。

(二)避免剧烈运动

小暑临近三伏天,炎热的天气,会让人大量出汗,剧烈运动,特别是在正午太阳下进行户外运动,会汗泄过多,损伤阳气。尽量选择柔和一些的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并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为好。

(三)调节情绪少生气

天气炎热,易导致心肝火旺,人们除了感觉身体上的不适外,情绪上也容易出现心烦易怒、遇事急躁等问题。

“心与夏气相通应”, 夏天容易心火内生,养心很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随便发脾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去应对炎热天气的挑战。

四、小暑的习俗

(一)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二)晒衣物

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农历六月初六日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家家户户,把家里衣被等拿到太阳下晒,以驱逐霉气,图个吉利。

(三)吃莲藕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四)吃饺子

在北方,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在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并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之意,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通过了解小暑的来源、气温特点、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暑节气的意义和价值,能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