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网络中国节

冬至大如年

文章来源:新华网浏览量:发表时间:2020-12-21 15:17 责任编辑:县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时节如流,转眼已到了冬至。冬至是“阴极之至”,也是“一阳始生”;是流转的节气,亦是传统的节日;是“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孤独,亦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希望。站在冬至节前,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表达对过去一年的歉意,新一年的曙光,就已微笑着来到我们面前。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今天看来,它似乎只有时令标记的意义。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不仅将其视为时气变化的坐标,将冬至所在的月份奉为“天正”,而且它是一个与新年相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所谓冬至大如年。

当我们站在二十四节气的桥头,穿过渺渺的风烟,遥望冬至节的源头时,这个节气依然清晰如昨,像没有年轮的树木,像不会老去的年华,折射着古人寻梦日月星辰的轨迹,记录着先民追逐四时节令的脚印。冬至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四个节气之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的办法测定出来了。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通纬·孝经援神契》曰:“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还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作为周而复始的标志,年头岁尾的节点,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岁首之日,冬至如年。相传黄帝时将冬至十一月作为岁末之月,冬至日作为朔日(春节)进行年终大祭。周代礼仪大盛,极重祭祀。《周礼》曰:“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很隆重的。到了汉武帝元封七年,重新测算制定了新的历法,即太初历,将岁末推后至十二月,岁终祭祀才与冬至相分开。尽管新的历法中冬至和岁首新年分开,但“冬至”作为重要的节气,在汉代依然被列为令节,而且相当隆重。《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是中国节日文化大发展时期,“冬至”依然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明清时代,冬至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辛亥革命后,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在冬至日设定“冬节”。如今这些节令习俗如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慢慢地淡化式微了。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依然存留。“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这是流传在古今的冬至节饮食习俗。据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自于女娲。

经过立冬、小雪、大雪的层层渲染和铺垫,冬才隆重而至。冬至驾临,真正的冬天就到了,俗谓“进九”。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小节,共九九八十一天。寒夜月天,人们传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围炉而坐,数九消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真如老祖母背天书,美不胜收。冬至节时,民间还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画素梅一枝,花瓣八十一,每天染一瓣,花染完,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冬至来临,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冬至十日过新年,再过十天,我们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年轮,走进一个新的春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