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聚焦“三农”领域重点工作,把握“三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聚焦粮食安全、防返贫监测帮扶、特色产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40 万亩以上、2024年夏粮总产12.9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在2023年全省大豆玉米高产竞赛中,刷新安徽省大豆高产纪录,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2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获评全国小麦、玉米、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省唯一。
聚焦粮食安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有“高度”
抓耕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管理,整治基本农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耕地质量和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191.72万亩。
强管理,打牢增产增收基础。建立粮食生产责任体系,发挥290名科技特派员、210名基层农技专家、3400名乡土人才三支队伍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播种、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362个国家级2个,补贴各类农机具,扎实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播种及时高效、收获颗粒归仓。
育良种,抓住提质增效关键。深入开展种业振兴行动,稳步扩大良种繁育面积,采取公司+村经济实体+农户的良种繁育方式,由种业公司提供良繁种子,村集体经济实体组织,农户参与实施,按照良种繁育操作规程开展良种繁育,良繁的种子经验收合格后,种业公司按照合同价格予以加价回收。目前完成了36个小麦新品种和38个新玉米品种及16个新大豆试验试种,小麦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120多万亩,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100万亩,大豆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45万亩,全县优良种子覆盖率超过99%。
聚焦成果巩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有“温度”
强化动态监测。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比对、定期评估、分类帮扶”工作机制,构建以驻村队伍、村“两委”干部、帮扶联络人为依托,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网格化”责任体系,构建“找困难群众”和“困难群众找”双向发力的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2024年,全县共有脱贫人口29055户92416人、监测对象3439户12091人,2024年新识别监测对象291户1158人,落实帮扶措施167368条,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动态清零”。
深化共融帮扶。南陵县和灵璧县深入开展园区合作,明确基础设施共建、营商环境共促、招商信息共享、项目落地共帮、人才培养共担等合作路径,2023年,总投资1.2亿元的安徽沪上科技建设项目落地灵璧经济开发区;双方8个乡镇形成镇村共融结对关系,每个乡镇选取1个村,重点围绕食用菌产业、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共建,开辟镇村结对帮扶新路径;实施公共文化、文艺创作、文化人才、遗产保护、乡村旅游惠民等文旅共融工程,推进灵璧县振兴文旅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健全增收机制。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科学编制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锚定食用菌、肉牛、品牌粮“一主两辅”优势主导产业定位,扎实推进“秸秆变肉”“秸秆变菇”工程,投入产业发展衔接资金1.83亿元,实施到村产业项目7个,到户产业项目4905个,关联脱贫及监测对象4905户。2024年全县储备入库项目664个,总投资概算9.6087亿元,谋划实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聚焦产业提质,全链发展特色产业有“亮度”
粮食产业优质化发展。灵璧专用粮食种植逐年扩大,专用粮食种植比例在70%以上,灵璧中筋小麦的专用性和独特优势在粮食加工中具有重要一席之地。“灵璧黄豆”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因豆浆、豆制品的独特品质闻名长三角、广东、福建等地。
食用菌产业品牌化发展。作为安徽省食用菌生产示范县,灵璧县食用菌近年来实现品牌化发展,栽培面积近150万平方米,4000万袋,总产量5万吨,销售额4.5亿元。目前已成为皖北最大食用菌集散地,建成全国第三大双孢菇工厂化基地和全省首家鹿茸菇工厂化基地。“灵璧双孢菇”“灵璧秀珍菇”“灵璧羊肚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灵璧县有肉牛养殖传统,是全省肉牛养殖重点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并持续落实肉牛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截至2024年10月肉牛总饲养量达8万头,市级以上肉牛加工龙头企业3个,开发酸汤牛腩等35个牛肉预制菜畅销产品,“灵璧黄牛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果蔬产业区域化发展。灵璧是蔬菜种植大县,在长三角等市场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全年蔬菜栽培面积23万亩以上,水果常年稳定在5万亩左右。虞浩园西红柿、下楼葡萄等果蔬品牌已经形成区域优势,“灵璧辣椒”“灵璧葡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灵璧县“1+2+N”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业已成型,为打造全省千亿斤绿色食品集群和农业强省发挥重要作用。
聚焦生态宜居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有“深度”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按照“抓点示范、扩线成面、连片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行动,全面启动实用性“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2025年底,要高质量完成5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和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推动乡村建设由示范引导向整区域推进转变。
加快补齐基础短板。围绕解决水电路气房网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短板,完善农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加大对示范村、中心村等村庄设施的更新与提升,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健全完善常态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聚焦路边、屋边、水边、田边、山边“五边”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动全县人居环境实现新改善、新提升。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管护农村公厕1239座,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推动村容村貌治理由“清脏”向“治乱”转变、由“村庄”向“庭院”延伸,乡村“颜值”不断提升。(通讯员 邓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