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璧县下楼镇杨山村,一条正在延伸的村道,不仅是连接村庄与田野的纽带,更成为撬动内生动力、凝聚干群合力、探索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灵璧县下楼镇创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此条村道以村民自建为核心,项目理事会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基础设施提升、群众就业增收、治理能力升级的融合之路。
理事会掌舵,村民唱主角:“家门口”的“共建”舞台。下楼镇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是2025年获批的“以工代赈”项目,最大的特色是以“村民自建”模式实施。项目伊始,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成立了由老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村“两委”干部等组成的项目理事会。这个扎根泥土的“指挥部”,赋予了村民前所未有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项目摒弃了“大包大揽”“公开招标”的传统模式,由项目理事会根据工程需要和村民意愿、技能,合理组织本村及周边劳动力(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对象等)投入施工。放线支模、平整路基、铺设路面……村民们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成为道路建设的绝对主力。
“赈”出实效:增收与提技的双重收获。“村民自建”模式,精准聚焦“赈”的要义,让政策红利直达村民口袋,同时提升技能,授人以渔。实打实地增收。参与项目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获得了稳定的务工收入。项目自6月25日开工以来至7月底,已修建道路约1公里,带动85名务工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1万余元。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将带动206名群众就业增收,发放约166万元劳务报酬。对于像需要照顾家庭的老张这样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来说,“守着家、挣着钱、修着路”一举三得。看得见的成长。项目不仅是“工地”,更是“学堂”。下楼镇积极协调县发改委及镇农技站、人社所等部门,在施工现场开设“移动课堂”,围绕讲解切割、混凝土摊铺养护、混凝土振捣、磨光、整平、运料施工、小型机械操作等实用技能,开展针对性培训2场;同时就施工安全及夏日防暑培训3场,共计覆盖260余名村民。技术员手把手教学,让村民张大哥感慨:“以前只会出力气,现在学会了抹光、支模,以后村里有活,咱也能顶上了!”这为村民长远就业增收埋下了“技能种子”。
夕阳下,杨山村的筑路现场依然忙碌。砼车缓缓前行,村民们的笑语和工具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这条由政府主导、理事会引领、村民亲手参与建造的村道,正坚韧地向前延伸。它承载的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它夯实的是干群同心同德的根基,它激活的是乡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它指向的是杨山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善治新路的广阔前景。(戴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