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大庙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以工代赈项目为抓手,将“项目建设”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参与项目、增收致富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精准施策,让“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
大庙镇大庙村地处偏远,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就业渠道狭窄。大庙镇经过实地调研,结合村庄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精准申报以工代赈项目,重点推进村内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修缮、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实施中,优先吸纳当地脱贫户、监测户、低收入群体参与,为村民搭建“家门口的就业平台”。
项目开工后,大庙村组建了由130余名村民组成的施工队伍,涵盖土方开挖、路面铺设、苗木种植等多个岗位。村民们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按日计酬。截至项目完工,累计为村民发放劳务报酬超130万元,让原本闲置的劳动力变成了“挣钱主力”。
授人以渔,让“技能”成为致富硬底气
“不光能挣钱,还能学本事!”这是大庙村群众对项目的另一重点赞。大庙镇在推进以工代赈项目时,不仅注重“输血”,更重视“造血”,将技能培训融入施工全过程。邀请建筑领域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从混凝土配比、道路养护到小型机械操作,手把手教学,让村民在干中学、学中练。
据统计,项目共带动60余名村民掌握了建筑、养护等实用技能,其中15人通过技能认证实现了稳定就业,真正让“临时岗位”变成了“长久饭碗”。
共建共享,让“家园”焕发发展新活力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鼓了群众的“钱袋子”,更美了村庄的“新面貌”。以往大庙村小学门口一下雨,就成了汪塘,如今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下雨天“泥一脚、水一脚” 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项目是我们自己参与建的,看着村里一点点变美,打心底里高兴!”村民们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项目实施过程中,镇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让项目真正符合群众需求。这种“共建共享” 的模式,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更凝聚了人心,让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大庙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民生实事惠民生”的理念。从“给钱给物”到“授人以渔”,从“外部帮扶”到“内生动力”,项目不仅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更让村庄面貌靓起来、干群关系近起来,交通环境的改善也为乡村振兴疏通“动脉”。下一步,大庙镇将继续探索以工代赈新模式,让更多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受益,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