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思想状况如何?是否沉迷网络?是否主动帮助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否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里能不能负担得起孩子上学?”在刚刚结束的国庆小长假,这些是灵璧县实验小学四(2)班班主任孙晓燕在家访活动中说得最多的话语。国庆小长假,她没有回家陪伴亲人,也没有外出旅游,而是一门心思地做好家访工作。
小长假7天,孙老师总是在头天晚上把第二天安排家访的学生名单列好,并且多排出一些预备家访学生名单,以防学生家长因临时有事外出。去哪个学生家,她总是先与家长电话联系,确保不跑空趟。7天的假期,她总计走访了35个家庭。
“没想到孙老师竟然跑这么远来我家,面对面和我沟通,共同商量如何培养孩子,我真的太感动了!”家住灵璧县灵城镇光明社区的实验小学四(2)班学生李小月(化名)的奶奶满怀激动地说。李小月是一个留守学生,她的父母几年前离异了,母亲再嫁,父亲只身一人在外地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小月只能靠着年迈不识字的奶奶照顾,虽说衣食无忧,可是学习和思想教育方面显然跟不上,时间久了,学习成绩逐渐与其他孩子拉开了距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与奶奶的代沟更深了,特别是看到其他同学经常有爸爸妈妈接送,自己总是长期见不到父母,缺失应有的父母之爱,心里更加自卑。“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小月抚养成人,经过孙老师的指点,渐渐意识到:我不仅仅要做一个好奶奶,还要做一个好妈妈,给孩子全方位的爱,相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一定会好起来的。”小月的奶奶自信地说。
“实地家访才真正体会到完整的家庭对年幼的孩子有多重要,小月的奶奶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可是她作为一个年龄偏大,而且又没有文化,只能在衣食冷暖上给孩子关爱,而在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她就显得无能为力了。面对这样一个家庭,家校沟通,互相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面对面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感受到他们对孩子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高度重视,也印证了‘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价值的诠释。”孙老师深有体会地说。
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才,老师的到访,心里也格外踏实。“孩子小的时候,都会把每天学校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可是孩子长大了,很多事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家长也无法获得孩子的深层次的心理,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就有了隔阂。但老师家访后,让家长与老师有了面对面交流,让家长对学校和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心里有底了。”一位家长坦言道。
孙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到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家常,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一起分析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少走弯路,同时,老师也有一份丰厚的收获,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力点。
据了解,家访回校后,教师们还将持续关注相关学生的动态,“点对点”谈心。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量身定制“自助型”的教育方案,全面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面,心贴心,构筑家校‘连心桥’。近年来,家访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化工作。”灵璧县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灵璧县实验小学一直坚持有计划地安排所有任教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带着问题访,带着任务访,带着真情访。”致力于在经济上“助困”、心理上“助力”、发展上“助成”,积极建构“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立德树人注入更多正能量。(王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