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记忆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世间的事,大抵都是如此。唯独对于家乡的印象,却向来是时间愈久愈清晰……
1978年秋天,我出生在皖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一个普通的农家。和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割草,放羊,摔泥巴……记忆中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故乡是温暖的,也是贫穷的……
清楚的记得,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为了兑现“考好有奖励”的诺言,给我买了一双雨靴,天蓝色的,上面点缀着数不清的圆圆的小白点,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雨靴。于是,天天盼望着下雨。小雨就好,大雨可就烦人了。家乡是黄土地,土路坑坑洼洼,雨一大,更是泥泞不堪。家乡人朴实,不讲究,尤其是夏天,基本上都是光着脚走,雨天更觉得穿鞋子是累赘。
中考是我第一次进县城,跟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差不多。马路好宽呀,我们想去看看对面的高楼,可是挪了半天腿,不敢过,不时有小轿车飞过来,还按着喇叭,声音很大,但觉着响亮,清脆,好听……考最后一场时,天不作美,下雨了,很急很大。也就是那天,我才发现,县城的雨天真干净,衣服淋湿了,鞋子进水了,但是没有泥巴,真没有!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离开家乡快20年了。
因为工作上几多辗转,这些年始终没有机会回老家过一阵子,几个近房叔伯家大都搬到城里住了,只有族里的红白大事才回去聚一聚。家乡变了,好像就是眨眼的事,又感觉特别漫长。镇上到村头的那段路,农村道路“村村通”民生工程(现在叫“四好农村路”)实施的第一年就通了,清一色的水泥路。一次带孩子回去参加一个侄子的婚礼,汽车在平整的公路上行驶,忽然播放器里传出韩红《天路》的旋律,我心里一紧,这可不是天路吗!孩子笑话我:人家那是青藏高原上的路。孩子,这就是祖祖辈辈盼望的路,就是通向幸福生活的路,这就是天路呀!
近几年,村里的小楼建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有几户在城里已买房定居了的,还在家里盖了几间,都打算回来养老呢。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村里房前屋后全都铺上了水泥路,形成了自然的环村路,太阳能路灯装上了,路边的景观花木栽上了,高低布局,俯仰生姿,错落有致。难怪70岁的母亲一回老家就不愿回来了:不是以前了,在家多好,农村多好!空气新,路又好,做饭有自来水,村头小广场也能跳广场舞。没事我还能整个菜园,种点菜,干嘛要去城里住……
这就是我的家乡,随着民生工程的实施,她在悄悄地变化,变美,变强,传递给人们更多的自信、希望和力量!
(灵璧县一中学刘老师编写,民生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