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积极创新思路,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政策定位,大力促进信贷资金与产业资源相互融合,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带贫减贫机制,创新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走出了一条“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带贫减贫之路。
打好“三个基础”,确保“贷得到”。打好组织基础,组建金融扶贫领导小组、成立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牵头指导,各乡镇和承贷银行组成工作专班,确保“牵头有机构、推动有人员、服务有流程、落地有措施”。打好政策基础,制定金融精准扶贫系列文件,实施“一张大保单”保险保障,解决银行“不敢贷”的问题。打好产业基础,围绕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培优产业、做强主体,为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投入拓展空间。
优化“三种服务”,确保“用得准”。加强回访服务,承办银行和村级金融服务站定期“回访”获贷贫困户,跟踪做好贷后服务,调查产业发展情况,规范引导信贷资金科学使用。提供技术服务,整合农业、人社、科技等部门技术资源,采取服务上门的方式,加强技术技能指导,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使每户都能掌握1-2项技能;充分发挥“电商+”扶贫作用,打通贫困户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推行全程服务,村级金融服务站加强信贷资金全程管理,对贷款到期后仍有资金需求的,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到期归还”模式,确保不发生因贷款到期影响产业发展和因贷返贫问题。
完善“三项机制”,确保“管得好”。引入数据管理机制,建立金融服务、征信评价、风险控制、产业支撑“四位一体”金融扶贫电子管理系统,实现信贷资金全程管控无盲点。压实监管责任机制,明确村级金融服务站、承贷银行、保险公司、乡镇和村级的责任。建立调度会商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扶贫局、金融局以及承贷银行定期精准会商,形成“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扶贫小额信贷落地模式。
瞄准“三大风险”,确保“还得了”。加强诚信教育,健全征信系统。建立三级公示制度,积极开展星级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综合保险,防止意外风险。探索建立特色产业保险、贫困户生产意外险、经营主体特色种养业保险、带贫主体产业扶贫综合保险于一体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综合保险机制,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引导抱团发展,防止市场风险,支持有劳动能力和发展基础的贫困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贫困户将小额扶贫贷款资金、土地、农用机械等入股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或市场主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