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走向小康生活 > 我的脱贫路

灵璧县扎实做好脱贫摘帽后半篇文章

灵璧县扎实做好脱贫摘帽后半篇文章

文章来源:灵璧县扶贫开发局浏览量:发表时间:2020-12-14 08:46 责任编辑:扶贫开发局
字体大小:【    】

 脱贫攻坚以来,我县下足绣花功夫,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通过“用心用力用情用功”发展产业促增收、激发动力提精神、兜底保障出实招等举措,扎实做好精准文章。

  着力在带贫产业上下功夫。坚持以产业促就业、促增收,进一步完善带贫、减贫机制。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推广“四带一自”扶贫模式深化行动,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用好光伏农场扶贫模式,完善带贫减贫机制,实现“智能发电+现代农业+就业”精准扶贫,产生叠加效益。多措并举引导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为抓手,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在包保帮扶上下功夫。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开展大走访、大排查,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同步做好记录,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困难和诉求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限时解决,用好问题转交办制度。不合理的诉求,及时做好政策解答和思想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力在开发公益岗位下功夫。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通过扶贫工厂带动、创新光伏收益分配模式、定制技能培训、推进扶贫互助岗、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通过精准开发设置公益岗,既实现了收入稳定、解决了稳定脱贫,也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把脱贫和立志结合起来,使贫困户切实通过劳动就业获得收入,有效破解了“福利陷阱”和“悬崖效应”。同时多头筹集资金,整合有关财政、社会捐赠、村集体经营收入等资金,要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优先使用在公益岗位开发上,保障工资发放。

  着力在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灵璧县确立了“有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容村风、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有一个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的“四有”目标。具体工作中,大力实施“宣传教育、志愿帮扶、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环境整治、典型选树”六大行动,推动“精神脱贫”取得实效。瞄准产业,聚焦发力,将扶贫产业与贫困户紧密结合,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产业到户、利益到人。同时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不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着力在兜底保障上下功夫。灵璧县持续健全社会保障救助制度,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实现精准认定,精准救助。强化救急难功能。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通过摸排,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有效缓解因病因灾致贫家庭的临时困难,防止因突发性困难致贫返贫。发挥低保兜底作用。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规范操作程序,加大定期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精准认定低保对象;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创新运行模式,积极推进敬老院整体出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办法解决失智失能五保对象养老问题,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实现县级公办养老机构“管办分离”;扩大残补覆盖范围。在完成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基础上,扩面提标,实行精准扶贫户、低保户等困难精神残疾人康复救助全覆盖。确保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持续提高满意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