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走向小康生活 > 我的脱贫路

【扶贫路上】灵璧县扶贫扶志系列典型

文章来源:灵璧县人民政府浏览量:发表时间:2019-07-16 08:45
字体大小:【    】

脱贫攻坚以来我县先后涌现出孙飞、刘俭威、胡秀业、闫秀芹、陈远昌、赵雅丽、王啥啥等家喻户晓的“扶贫扶志”典型近百个。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传递着勤劳朴实、自强不屈的人生品质,示范带动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把脱贫和立志结合起来,弘扬着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营造了安贫可耻、致富光荣的鲜明导向,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决心。




简介



作为残疾人贫困户王啥啥,全身只有双脚能动,但她身残志坚、不等不靠,自学文字、注册网店,用自己仅能动用的双脚在触屏手机上,经营自己的网络电商,从2015年开始在网络上开设网店销售代理,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小服装等,2018年7月新开“心心贝店”,三年来已累计网络销售5万余元赢利4000余元,以比常人百倍艰辛的付出和不肯认输的青春姿态,不屈不挠实现自我超越。2019年5月,王啥啥获评“宿州好人”。




扶贫路上


用脚趾头“开”网店书写不平凡人生


——娄庄镇姚山村扶贫扶志典型王啥啥


“参加培训后,老师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更坚定了我做电商的信心。”10月15日,在灵璧县残疾人电商扶贫首期培训班上,30岁的王啥啥从授课老师手中接过结业证书。

王啥啥是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人,她的网店主打服饰和日常百货,“办公区域”正是她脚下半米见方的木匣,匣内放置一台智能手机。王啥啥通过语音和脚趾头触屏“书写”文字,和上百位客户沟通。接触电商3年,销售额突破3万元。

谁也想不到,她因儿时患有脑膜炎,治疗不及时,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全身肌肉僵硬,特别是双手丧失生理机能,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只能用脚趾经营自己的网店。


●残疾不惧艰难


1988年,王家的次女王啥啥出生,本名王莎莎,上户口时因读音相近,错将“莎”写成了“啥”,这个名字就一直跟随着她。

“庆玲,你快回家看看,啥啥这孩子发高烧一直不退。”1989年冬季的一天,母亲曾庆玲正在地里干活,父亲王俊秀跑过来焦急地说。此时,王啥啥刚刚一周岁,在村诊所吊了几天水,迟迟不见退烧。

王俊秀夫妇在家务农,家中几乎没有积蓄。“借钱,带孩子去大点的医院看病!”经过一番商议后,王俊秀向亲朋好友借钱,带啥啥到市里一家医院就诊。

住院半个月,王啥啥高烧渐渐退下。但医生诊断,王啥啥患有脑膜炎,因治疗不及时,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按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根治,能站起来就算不错的结果了。

“来,啥啥,不要急,咱扶着椅子慢慢走!”1992年,4岁的王啥啥还没有学会走路,坚强的她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仍坚持学步。当时,有邻居劝曾庆玲,家里穷,养不起这个残疾孩子,不如扔掉算了。曾庆玲坚定地说:“她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从小就自尊自强,她不放弃,我怎么能放弃。”


●孤独不失纯真


到了上学的年龄,曾庆玲背起王啥啥赶往村里的小学,可校方不愿接收。

不能上学,没法识字,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王啥啥的童年时光更显孤独单调。但生性乐观的她,没有因此自我封闭。长年累月,她躺在床上,通过一台黑白电视机了解外边的世界。没有朋友,王啥啥把家中的小猫小狗当成伙伴。父母给的饭菜,她总会省下一口,留给“小伙伴”们。

曾庆玲负责照顾女儿的起居,吃喝拉撒,穿衣洗澡,事无巨细,啥啥渐渐长大,母亲却日益消瘦。“妹妹,到姐家住两天吧,散散心。”姐姐王珊珊结婚后,多次要接王啥啥过去,都被她婉言谢绝。王啥啥重视亲情,懂得感恩,但自尊心很强,不愿成为别人的累赘和笑柄。在她的小宇宙里,坚持着自立自强的信念。


●贫困不断信念


“姐,我在家里装了网线,平时你可以用手机上上网,解解闷。”2015年2月,在杭州打工的弟弟王利过年回到姚山村,给姐姐装了无线网络,从此改变了这个残疾女孩的命运。

互联网的大千世界,让王啥啥倍感新奇。因手指骨骼扭曲变形,王啥啥只能用脚趾操控智能手机。冬天寒冷,父母就在她的厚袜子前头剪下一截,露出脚趾头。通过长期的刻苦练习,王啥啥的脚趾头越来越灵活。她将手机放在脚下,用左右脚的大拇指滑动页面,用脚趾缝夹住手机,调整手机方位。看到姐姐不方便,心细的王利特地制作了一个木匣,用来放手机。

起初,王啥啥注册了微信、QQ账号,用于聊天,通过发送语音,结识不少网友。连上了网络,王啥啥的生活范围被无限放大,天南地北的朋友接踵而至,王啥啥不再孤单。

网友的一次支招,点亮了王啥啥的心房。“我给你发一批货的样式,你试着在朋友圈上发布,看看能不能联系到客户。”好心的网友通过微信语音帮助王啥啥,王啥啥不愿靠网友的同情来进行销售。她暗下决心,要发奋学习,做电商致富。

王啥啥没有读过书,更不识字,客户发来语音还能听懂,遇到客户发来一串汉字,她就傻眼了。为此,王啥啥做出惊人的决定——自学。她将手机字体调至最大号,下载了百度翻译的手机软件,将客户发来的文字复制粘贴,反复听每一个字的读音,在心中记住每个字的“长相”。

刚开始,王啥啥使用手机输入法自带语音转换器,将自己的发音转换成文字,文字中的错别字自行修改。用脚趾头触屏已不容易,写字则难上加难。“刚开始写字,一个笔画多的字,我要写上两三个小时,但把文字信息发送出去后,无比开心。”王啥啥说,如今,她可以熟练使用近千个汉字,与客户交流没有障碍。

2016年初,王啥啥的微店终于开张,第一单卖掉一套衣服,赚了十几元钱。她将首单交易截图发到朋友圈。“我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生命都在发光。”第一单成功后,王啥啥自信心大增。积少成多,三年间,其网店销售总额已突破3万元,固定客户上百人。


●创业不忘乡邻


“看看我们灵璧县城的夜景,多漂亮呀!”10月13日至15日,王啥啥人生中第二次走出姚山村,报名参加了灵璧县残疾人电商扶贫培训班。上完课后,她坐在轮椅上,打开宾馆窗户,拍下县城夜景。

出门前,王啥啥特意在网上发布“停业”公告。三天时间内,她免费学到了各大电商平台的开店步骤、运营方法等,恶补了电子商务法和广告法的相关知识,分享了残疾人从事电商的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王啥啥结识了很多“特殊”贫困户,互相交流了经验。

“和啥啥接触短短三天,我被她的自信所感染。”和王啥啥一样,肢体残疾的尹成轩也报名参加了灵璧县残疾人电商首批扶贫培训班。培训中,关于网店实操问题,他得到王啥啥的“点拨”,决心回家也从事电商。

“这一次,政府做你的脱贫合伙人,咱们一起把电商做大做强。”灵璧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熊伟说,根据王啥啥的特殊情况,灵璧县商务局、县残联为其注册了“贝店”账号,通过“贝店”客户端,销售日用百货。货源供不应求时,电商专业人员还会亲自操刀,帮助打理。

懂得法律,政府保证货源,这一次,王啥啥做起电商,更有底气。她将自己的“贝店”命名为“心心”。“说实话,‘啥啥’这个名字太怪异了。我把网名改为王心,就是想告诫自己,不忘国家的帮助、政府的关爱和帮扶人的扶持。”王啥啥说话有些费力,但思维清晰,她认为,自己真正接触社会正是从做电商开始,社会的温暖,让她常怀感恩之心。

2014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王啥啥被定为建档立卡的低保贫困户,家庭连续多年享受帮扶措施:县扶贫局、姚山村村委会为其办理光伏发电项目;县卫计委、县财政局为其代缴新农合;县民政局、镇民政办、残联为其申请残疾补助;镇卫生院为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县扶贫局为其发放特色养殖补助;县林业局免费发放晚秋黄梨树苗……

“啥啥聪明懂事,从小到大,几乎全在病榻上生活。她自学汉字和电商经营技术,不甘被病魔压垮,承受的人生磨砺,令人感动。”姚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安君专门为其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网店补助资金,并和通讯运营商联系,争取免去王啥啥的宽带费用。

问及脱贫致富后的心愿,王啥啥说:“除孝敬父母、亲人,我还要推广电商技术,带动其他深度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迎接美好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