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乡镇动态

灵璧县下楼镇:“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文章来源:灵璧县下楼镇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08 17:21 责任编辑:下楼镇
字体大小:【    】

在灵璧县下楼镇杨山村,一条正在延伸的村道,不仅是连接村庄与田野的纽带,更成为撬动内生动力、凝聚干群合力、探索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灵璧县下楼镇创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此条村道以村民自建为核心,项目理事会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基础设施提升、群众就业增收、治理能力升级的融合之路。

    理事会掌舵,村民唱主角。下楼镇农村道路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是2025年获批的“以工代赈”项目,最大的特色是以“村民自建”模式实施。项目伊始,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成立了由老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村两委干部等组成的项目理事会。这个扎根泥土的“指挥部”,赋予了村民前所未有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项目摒弃了“大包大揽”“公开招标”的传统模式,由项目理事会根据工程需要和村民意愿、技能,合理组织本村及周边劳动力(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对象等)投入施工。放线支模、平整路基、铺设路面……村民们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成为道路建设的绝对主力。

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全程在理事会监督和村民“眼皮底下”进行。每一笔劳务报酬发放、每一车材料进场都公开透明。村民李立法边干活边说:“给自家修路,眼睛都盯着呢,哪能马虎?钱花在哪儿,我们心里有本明白账。”

“村民自建”模式,精准聚焦“赈”的要义,让政策红利直达村民口袋,同时提升技能,授人以渔。实打实地增收。参与项目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获得了稳定的务工收入。自项目6月25日开工以来至7月底,已修建道路约1公里,已带动85名务工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1万余元。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将带动206名群众就业增收,发放约166万元劳务报酬。

项目不仅是“工地”,更是“学堂”。下楼镇积极协调县发改委及镇农技站、人社所等部门,在施工现场开设“移动课堂”,围绕讲解切割、混凝土摊铺养护、混凝土振捣、磨光、整平、运料施工、小型机械操作等实用技能,开展针对性培训2场。同时就施工安全及夏日防暑培训3场,共计覆盖260余名村民。技术员褚衍杰手把手教学,让村民张大哥感慨:“以前只会出力气,现在学会了抹光、支模,以后村里有活,咱也能顶上了!”这为村民长远就业增收埋下了“技能种子”。

杨山村这条自建路,铺下的不仅是砂石水泥,更夯实了乡村治理的信任基石。干群关系从“你干我看”到“并肩作战”。镇村干部不再是“指挥员”,而是深入工地,与村民同劳动、共商议、解难题。汗水流在一起,心自然贴得更近。理事长张镓深有感触:“过去是‘我说你听’,难免有距离。现在一起修路,一起啃硬骨头,村民有啥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说了,我们更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了。”村民心态从“事不关己”到“主动担当”。当村民成为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主人翁”意识被极大激发。项目理事会成员张绍辉回忆:“最明显的是清障,过去是老大难。这次根本不用催,涉及的村民都主动把田边地头的杂物清理干净了,进度快得出乎意料!”村民张立春的话道出了心声:“给公家修路和自己修路,那劲头能一样吗?”

道路的顺利推进和理事会一心为公的付出,深深打动了受益的村民。在此次修建的其中一条鄂山庄道路完工前夕,鄂山庄的几名村民代表自发组织,将一面绣着“心系群众,一心为公;为民办事,执政为党”字样的鲜红锦旗郑重地送到了村委会和项目理事会手中。送旗的村民退休老党员李大爷激动地说:“这路修到了咱心坎上!干部出力,让我们自己当家作主把路建好了,这锦旗代表大家伙儿的心意!”这面沉甸甸的锦旗,是村民对“自建”模式最大程度地认可,也是对干群同心最朴实的褒奖。

夕阳下,杨山村的筑路现场依然忙碌。砼车缓缓前行,村民们的笑语和工具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这条由政府主导、理事会引领、村民亲手参与建造的村道,正坚韧地向前延伸。它承载的,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它夯实的,是干群同心同德的根基;它激活的,是乡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它指向的,是杨山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善治新路的广阔前景,走出了一条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新路径。(通讯员 戴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