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信息 > 媒体看灵璧

【中国县域经济报】以工代赈修通“致富路” 民生工程暖民心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浏览量:发表时间:2025-08-11 10:14 责任编辑:县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大小:【    】

骄阳下的安徽灵璧向阳镇艳阳村后八张组,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村民们挥锹铲土、搬运砂石,忙碌的身影在工地上穿梭,汗水浸湿了衣衫,脸上却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他们脚下正在延伸的,不仅是混凝土铺就的平整村道,更是一条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

政策精准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重要部署,向阳镇党委、镇政府紧抓政策机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出行难、排涝难等痛点问题,精心谋划并迅速启动覆盖向阳村、艳阳村、南王集村三个行政村的村道硬化和下水管网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新建及硬化村道2085米,铺设雨水管网1260米。项目实施不仅在于完善基础设施的“筋骨”,更在于强健群众增收致富的“肌体”。镇党委、镇政府明确提出,必须将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作为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和硬性要求,确保项目资金能直接转化为群众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增量。

效应凸显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如同一股活水,在向阳镇3个村庄激荡起发展的层层涟漪,实现了基础设施与群众收入“双提升”的显著成效。

“钱袋子”鼓起来,精气神提起来。项目优先组织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众参与项目建设,预计带动76名劳动力,人均可获劳务报酬5400余元。不少务工群众盘算着用这笔钱添置农机、翻新房屋,对日子的盼头更足了。

“旁观者”变“建设者”,技能信息双提升。针对部分村民缺乏工程技能的情况,镇里提前邀请技术人员开展“手把手”培训,从路基压实、砂浆配比到管道连接,全是干活能用得上的“硬知识”。施工中,大家还主动参与秩序维护、质量监督,对建成的道路管网格外珍惜。这种深度参与,不仅让工程质量更有保障,更拉近了干群距离,乡村治理的“软实力”在共同劳动中悄然增强。

建管并重探索长效“赈”济新路

工程总有竣工之日,但向阳镇探索以工代赈长效机制的步伐并未停歇。项目后期,镇里未雨绸缪,健全管护机制,巩固建设成果。3个村均将新建道路和下水管网纳入村规民约重点管护内容,推行“路长制”“网格员包片制”,明确管护责任到人。

一条条硬化路连通村口地头,一排排管网疏通民生堵点。向阳镇以工代赈的实践,正是“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的生动写照。这条路,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一头连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它必将引领向阳镇走得更稳、更远,迈向更加富裕幸福的明天。(记者 吴昊 通讯员 王雪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