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杨疃镇创新推行“乡村夜话”活动,通过开展夜话,察民情、解民忧、纾企困、话治理,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搭建起干群“连心桥”, 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情“夜话”解民忧。“枪李大桥损毁严重,村民开车从上面通过,心里总不踏实,能否重修?”“农田基础设施缺乏,旱天没水浇地,涝天没渠排水,能否兴修水利?”……近日,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的村民们晚饭后早早来到事先指定的“会场”,与该镇党委书记孙建围坐在一起话民生。
孙建边听边记,不时与村民搭话接茬,沟通交流,村民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督促相关部门跟踪落实。干群关系与邻里关系在“进一步和退一步”的协商议事中更加和谐。
这是杨疃镇通过民情“夜话”解民情察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个缩影。灵西运河清淤、捞底,村庄垃圾清运,农村厕所改造,修建便民桥……为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该镇镇村干部工作由坐等群众上访转变为主动登门入户拜访,开展民情“夜话”活动收集问题,推动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力量下沉,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今年以来,各村收集问题200件,有效解决150多件。
产业“夜话”促发展。2023年3月的一个晚上,杨疃镇杨集村围绕果蔬大棚、食用菌、甲鱼养殖、蜜薯种植等召开产业“夜话”会议,会议围绕杨集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途径、产品的销售、如何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促进农民增收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参会群众,各抒己见,纷纷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如今,杨集村拥有110亩甲鱼大棚、20个现代化空调食用菌大棚、110亩反季节果蔬大棚和1000亩的蜜薯,为本地农民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带动农民致富。
杨疃镇通过产业“夜话”构建了一个群策群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灵璧县振兴家庭农场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搞深加工,缺少资金,通过“夜话”会将问题反映到镇,镇政府从项目申报立项,到审核审批只用短短一周时间。农场负责人程强强说到此事,总是不停地夸奖:“党的政策好,办事效率就是高,咱老百姓有福气了。”
“三乡”路是杨集村农产品出村的必经之路,群众通过“产业夜话”将修路问题反映上去,短短一个月时间,一条长2.9公里,宽4.5米的高标准水泥路修好了,解决了一方群众进出的困难。
政企“夜话”纾企困。一个政企“夜话”会,架起政企对话“新桥梁”。2023年2月,为落实省新春第一会,杨疃镇召开了政企“夜话”会,镇13家企业代表、镇党政班子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说困难、提问题、话思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招工用工难、资金周转难……在圆桌对话会上,企业家们就企业生产、研发、销售等主题谈困难、说思路,与会领导现场答疑、现场交办。“这种现场办公的效率高,成效显著,太适合企业了。”安徽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
为更好把政企“夜话”会落到实处,杨疃镇创新工作机制,全力优服务、解难题。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该镇又建立了问题解决进度机制,对能解决的问题现场拍板,暂时不能解决的,实行建立台账、跟踪督办、销号管理的模式,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杨疃镇乡村“夜话”已不再拘泥于原来的形式。时间上由过去的晚上,改为利用农闲时间;会议地点由原来的会议室,逐渐演变为农民家中、田间地头、果蔬大棚、养殖基地,只要农民需要,随地都是“会场”;在形式上,由过去单一的干部讲群众听,改为群众提出问,干部答难解疑,充分互动。“乡村‘夜话’活动是杨疃镇党委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密切基层党组织所实施的一项党建工程和民生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干部更好地贴近群众,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有效地为群众解决难题,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