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法变幻莫测,博大精深,取一时之快;灵璧的“变”法则是借势发力,勤政爱民,期国富民强。
卜召军 摄
一夜分两年,万象俱峥嵘说的是季节变换的节点——春节。人们在春节里陶醉,尽情享受风和日暖,观看社火表演,感悟文化之悠远。然戏法无论多么神奇,无非是“障眼法”,而安徽灵璧县的闹春则是另一番景致,他们“顺势而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小田变大田”工程,拉开了春耕生产的序幕。
正月十五笔者有幸受邀做客灵璧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得以了解“变”田过程一二,实乃震惊不小,他们利用春节人潮“回流”之机,宣传小田变大田的规划,组织推动落实签约申请。其公仆责任、土地情结足见一斑。
回望现状,一家一户的劳作与社会进步逐渐拉开了距离,零散的土地根本容不下大型农机具的运作,地邻矛盾渐成焦点,头疼了村组干部,疏远了淳朴乡情,阻碍了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影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田承包的零散现象困扰着农业农村工作者,因散思聚早也成了他们的共识,由零归整,集小变大是一条化解当前矛盾的捷径。这一条路纠缠着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关乎着万千农民出路前程。如何 “变”?到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灵璧县没有停留观望,没有“等”“靠”“盼”,而是自我加压,用勤政亲民的理念,用辛勤的汗水冲开了瓶颈的“堵点”。
在“变”字上下功夫
说到“小田变大田”,当数灵璧县虞姬镇农村经济技术工作站负责人、陈埝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尤海。他1992年农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30余载没有离开土地土壤。他的祖籍在泗县长沟镇,在他童年的记忆里,那古老而悠长的隋唐大运河两岸是一望无垠的原野。而如今却是小如豆腐块,犹像绿野仙裳被撕成条褛,他暗自发心动念要修补霓裳。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预留的,2022年镇党委委派尤海到陈埝村工作,整合土地资源的信心也愈发坚定。
在整合的困难面前尤海没有退缩,他把一户一田的想法向镇委周灵宁书记作了汇报,周书记说:“我支持你!但我没有尚方宝剑给你,所能给你的只有磨刀石。”没有花拳绣腿,没有闪光口号,朴朴素素的一句话指明了是宝剑就须磨砺。尤海没让领导失望,他走村串户,访问田间地头,摸清了基本情况,找准了症结所在,选新马组为试点,开始了小试锋芒。首先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政策,把征求到的意见反馈给政府作决策的依据。其次是引导新马组集体向村里提出“一户一田”申请,参加申请的人员全都按上了鲜红的手印。这手印是时代和自愿的见证,也是老百姓最为尊崇的诚信体现。
组里上交申请,村“两委”及时给予了批复,帮助从组里选举乡贤村能成立自治小组,着手“三资清理”,以1995年土地二轮承包和2016年土地确权证为依据,重新丈量土地。溢出面积根据群众意见按人口均分,实行“宅田合一”。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很受群众欢迎,因为得到了尊重,纠正了二轮承包时某些优亲厚友的现象,群众的情绪空前高涨。村里因势利导,采用“入另册”的做法,把推动“小田变大田”的积极分子和自治小组名单上榜,这个榜就是每户都有的“一户一田”分地账。上面有群众签字申请书、村委会批复、自治小组名单和实施细则、电脑版的分地明细、手写版的分地明细、“一户一田”分地图片、揣着这样的明白账,群众心里别提有多敞亮了。这本账避免了一庄一本的糊涂账,遇有矛盾纠纷拿不出来的弊端,杜绝了因田头地边而激化的争端。
说时容易那时难,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海的“变”田也受到了些许阻力,主要来自二轮承包既得利益者。常言道:大山好攀,小石硌脚。暗流常使人举步维艰,尤海化解的方法不一个人去面对,他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便轻取顽疾。采访尤海时他说:“我没有三头六臂,只有公平之心。”这坦坦荡荡,胜似豪言壮语。发动起来的群众为了宜耕宜居,他们才不愿听震天的口号呢。村委会制定了较细化的章程,精确到了预留的农田水利设施,承包地里的废弃圈舍,平坟迁坟,乃至五保户土地的处置。如此的透明度,自然有了信任度。尤海把预分土地按地块及垄向编号并向大伙公示,用乒乓球编号进行二轮抽签。经过自治小组见证,第一轮每户的代表依次摸出第二轮抽签选地顺序号,第二轮按第一轮抽签所得序号再摸出承包的大田位置号,童叟无欺的现场热闹非凡,公开公平公正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尤海们把握细节,掌握环节,让难题迎刃而解,干群为之皆大欢喜。
虞姬镇的做法走在了全县“变”田的前列,他们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成为灵璧县小田变大田工程的一个缩影。年前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委办局负责人外出取经,县委时志远书记亲自领队考察了江苏省睢宁县、铜山县等地的农发项目,为“变”田找准了切入口。全县各涉农单位纷纷做出方案,把握好时机,利用春节扩大宣传面。游集镇的尤传化,禅堂镇的周宗谋分别撰写和编演了琴书唱段利用微信平台宣传推广,一场声势浩大的“变”田运动在这个春天拉开了帷幕。
图为虞姬镇农工站尤海正在现场指导“小田变大田”工作。王迪 摄
“变”出来的新理念
正月十六那天格外清冷,天空飘着雨露,颇具烟雨朦胧,车外细雨蒙蒙,车内笑语欢声。窗外偶见三三两两的人群在田地里徜徉,不知道是在丈量还是外出务工前的告别,我明白他们是对脚下土地的依恋。随车的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员王辉说,郑楼村“两委”干部们自己集资300万元,推动小“变”大后就流转给“双培双带”的合作社,叫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让农民离田不离土,接收乡亲们在合作社里就业。我们听了心里自是欣喜,在小“变”大中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上上下下也都是“动”了起来,没承想郑楼村已经准备“干”了起来,这不能不令人佩服他们的超前意识。
郑楼村共有四个自然庄,1375户,5044人,拥有土地6668亩。村书记张超是2008年任职的老同志,他的座右铭是:“当干部你就不能孬!不能躺平还得干事。”凭着公正无私,积极肯干,郑楼村从远近闻名的穷村,跻身国家级文明村,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
在这个村你无须考虑“小田变大田”溢出的劳动力去向,因为本村企业可以全部吸纳,实现村民就地就业。诚然对张超书记的采访也不可能模式化,我们“随意”走进村部,他和省乡村振兴局驻村工作队徐琰副队长很“随意”聚拢。仿佛我们是路过打尖,他们以茶相待。话题由县农发中心王俊主任、县农广校余福洲校长打开,王主任也风趣地剧透省农业农村厅已经下达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10.6万亩,经综合考量给予郑楼村6000亩治理指标,三天以后开标,镇村马上就可以介入前期设计。这样的全覆盖土地治理是粮食丰产的基本保障,哪个村的当家人不高兴?
于是他们围绕着“大田小田”算起了账,王主任指出零散治理500亩需要配套的路、桥、涵是5000亩的两至三倍,甚至更多。若是完成了“小田变大田”工程,可以节约巨量资金转移投入到科技含量更高的滴灌项目上来。张超书记精于算计,自是熟悉这种公式,当场表态郑楼村小田变大田工程绝不拖后腿,也袒露心扉说村里与村民签约“变”田后仍然要管村民的事,大田集中流转承包了,村民既分红又打工收益增加了……这时候我才明白,与其说他们陪我采访,不如说我陪他们调研。我内心仍激动不已,完全被他们这种公仆精神和乡土情怀感染。
更令我感动的是县委时志远书记刚刚到灵璧任职半年,就把县情摸得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清楚。在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他说:“灵璧县有200万亩土地,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小麦生产实现了19年连丰,平均亩产达到了1200斤,是十大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然而,我们共有325599万户,耕地在二轮承包时被分成了88万块,这么零散严重制约规模化经营,因此,灵璧县推进‘小田变大田,促进大托管’工作落实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是体现强农富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元素保障!”与会者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这就是责任的体现,这就是心声的共鸣。
灵璧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及农业生产“大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分解了目标任务,开展政策引导“大托管”模式、主体引领“大流转”模式、农民互换“一户一块田”模式和推行“一村两区”的方法。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将每个村民组的可耕地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由接受流转的种粮大户或社会化组织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让想种田的种粮人种上好田。坚持依法依规,坚持农民自愿,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把“小田变大田”做成阳光工程。
有个成语叫纸上谈兵,可有谁见过农业一线的工作者“纸上演兵”?他们纵是在春节期间签约了“小田变大田”合约,也是要等到麦收后再实施。体恤下情,无微不至。以民为本,彰显初心。这种格局,这样胸襟,谁人还敢称灵璧农人为“下里巴”?这等棋局,这等气派,纵横捭阖,波澜壮阔,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灵璧县的备耕正澎湃着别样的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