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场“中国元气”吹打乐专场音乐会在安徽艺术学院剧场上演。海笛、唢呐、口密子、双管、大海喇叭……这些民间乐器在灵璧县周家班乐手们演绎下,饱满灵动、悦耳动听,呈现了《庆贺令》《小开门》《吹大戏》《百鸟朝凤》《雁落沙滩》等一系列完整的作品,颇具震撼力。传统“对棚”表演、绝活咔戏……这些名词观众可能并不知晓,但乐声响起,豁然开朗,这不就是中国大地上最质朴的音乐吗?2014年,周家班所传承的中国民间吹打乐艺术,以其所居住地区命名为“灵璧菠林喇叭”,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吹打乐曾是战乐,也是颂歌。传说明代将领戚继光曾把唢呐作为军乐,每逢作战,排唢呐阵于军前吹打以壮军威。在中国的广袤乡村,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是伴随生活左右的,乐声中仿佛有十里八村的呼喝嬉闹,有婴儿啼哭、鸟儿齐鸣、田园景象、生活祝福……人间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由于唢呐吹奏乐曲大多节奏明快,易与大众产生强烈的乐感共鸣,故而在民间广泛传播,用于婚、丧、嫁、娶及节庆等。千百年以来,吹打乐在皖北土地上形成了传承有序的规模,截至目前,周家班全族上下亲系传承乐手百余人,徒系传承乐手约上千人规模,并跨越苏鲁豫皖地区,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他们以民间最熟悉亲切的乐曲——唢呐为主打乐器,灵活运用各种最具中国风格和乡土气息的民间吹打乐器,成为汉民族音乐的突出代表之一。
近年来,周家班在欧美各类音乐节演出,探索跨文化交流与推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博士生导师张伯瑜认为,周家班的演出现场极具感染力,这不仅与音乐本身传承的厚重和张力有关,更与演奏家的演绎和表达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的表达是需要方法的,跨文化交流并不容易,周家班面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推广民间音乐,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交流能力。
当日演出结束后,中国传统吹打乐学院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艺术学院举行。周家班第五代传承人周本鸣被安徽艺术学院聘为音乐舞蹈系特聘教授。近年来,乐手们去过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演出,使这一国家级非遗走进高校,走近学院派,走向年轻人。张伯瑜认为,民间吹打乐从乡村传承到学院传承,最为重大的意义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新风则认为,接下来,民间吹打乐应该总结艺术规律和特点,走进学院后,如何形成教材、如何形成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对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走出乡村、走向海外、走近年轻群体,挖掘民族音乐丰富内涵和深邃意境的同时,融合各类演奏技法积极创新,这是皖北民间吹打乐的传承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