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变更签证由于工程项目事后难以查验、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成为施工单位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重灾区。笔者通过工作总结归纳工程变更签证常见问题,提出相关审计建议,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提供思路借鉴。
一、变更签证常见问题:
(一)虚假变更签证。施工单位单方利用监管漏洞,施工和监理双方或多方合谋制作的变更签证,目的是套取工程款。常见做法有完全虚构建设内容、移花接木将其他工程建设内容当作本工程项目的内容签证、故意多签工程量、零星多次重复签订工程量、以次充好提高建材等级等。
(二)事后变更签证。签证过程中相关责任人员应在现场核实工程量并及时签证,从而确保原始情况的真实准确。然而,由于现场管理失范和监管主体失责等因素,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事后补办签证的情况极其普遍。当补办签证时间与现场发生时间相隔越长时,工程原貌变化就越大。如果有人为因素介入,签证事项涉及的工程量、材料规格及用量失真可能性极大。
(三)模糊变更签证。签证中未明确表述项目特征内容和施工方式、未明确责任主体及是否纳入结算范围、未准确体现工程量计算公式、未附必要图纸和影像资料,以及出现“请审计核实”“以审计结果为准”等字样。模糊签证将直接影响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准确性。
(四)重复计价签证。这类违规做法较难察觉,大多是由于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晰或施工单位故意为之,导致同一项目内容在工程价款结算时在不同分项中重复计算。如全费用综合单价计价的道路建设工程,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投标报价清单显示的砼价格已包含模板费用,但实际施工单位仍将模板费用作为漏项处理,进行重复签证。
二、审计建议:
(一)制定变更签证管理规范,规范变更签证行为,有效约束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虚报冒领行为,同时为建设单位和监管部门提供核实查验的操作指南,保障变更签证工程质量和财政资金安全。
(二)建设单位内部审计端口前移,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内部审计监管职能。审计机关对项目资金的审计大多集中在事后审计,导致审计机关难以及时发现在建工程中的全部问题,建设单位内部审计端口前移恰好可以解决上述痛点,将审计端口前移至项目施工中乃至施工前的论证阶段,能够显著提高审计效果和规范隐蔽工程签证流程,确保问题立行立改及结算真实性。
(三)加强宣传教育,严肃追责问责。压实建设单位履职尽责是杜绝虚假变更签证乃至所有与项目相关的质量和资金问题的根本举措。立足经济监督主责主业,审计机关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建设单位在项目监管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知责明责。以抓铁有痕的决心严肃追责问责,对因玩忽职守、故意为之而造成恶劣影响的监管人员坚决移送处理,倒逼建设单位依法依规履职尽责。进一步贯通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协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做到处理到位、问责到位。进一步强化移送反馈,审计机关应按规定向纪委监委移送问题线索,并及时跟进处理结果,在发现问题、线索核实等方面做到信息及时互通。
(四)强化技术运用。利用电子签证、电子签名、电子审核等技术降低虚假签证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变更签证的透明性。建议选取试点项目推行变更签证资料无纸化管理,并采用电子方式签证及审核,有效防范发生虚假变更签证行为的风险。(灵璧县审计局 宋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