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解读

灵璧县2022年1-11月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文章来源:灵璧县统计局浏览量:发表时间:2023-01-03 10:42 责任编辑:统计局
字体大小:【    】

11月份,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灵璧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应对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努力克服生产、消费、投资等领域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困难,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扎实推进各项相关工作,全县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结构向好的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稳步向前。1-11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低于全市1.0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三,较1-10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9%,比全市高2.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产值增长50.2%,制造业产值增长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3.8%。

(二)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11月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0%,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二,较1-10月份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1.7%,项目投资增长10.8%;技改投资增长55.3%,增速位居全市第二;房地产投资增长9.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三)市场销售有所放缓。1-11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8.3亿元,同比下降1.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较1-10月份下降2.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二。按行业类型分,批发业销售额14.7亿元,增长19.6%;零售业销售额15.8亿元,下降3.5%;住宿业营业额4022.5万元,增长3.0%;餐饮业营业额4502.3万元,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3亿元、累计下降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亿元、累计增长9.9%。

(四)财政收支平稳运行。11月末,从市财政局统计口径看(含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县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亿元、下降3.9%,较1-10月收窄2.8个百分点,收入居全市第3位、增速居全市第三。从县财政局统计口径看(不含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亿元、下降6.8%,其中,财政部门收入4.5亿元,税务部门收入9.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3亿元,增长21.8%。其中,教育支出16.4亿元,增长24.7%;卫生健康支出4.2亿元,增长28.0%;公共安全支出2.4亿元,增长11.0%;农林水支出9.1亿元,增长7.2%。

(五)金融信贷稳健运行。11月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1.3亿元,增长16.9%,高出全市3.0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二;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1.0亿元,增长22.6%,高出全市7.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19.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负增长企业数量仍然较多。1-11月,11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负增长企业高达58家,较1-10月增加一家,占比达49.6%,58家负增长企业产值同比下降28.1%,下拉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速9.4个百分点;81家限上零售业单位中零售额负增长单位有20家,占比达24.7%。

(二)工业投资增长动力不足。1-11月,在库工业项目58个,占全部在建项目比重仅为26.9%;工业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同比下降6.3%,占全部本年完成投资的比重仅为14.0%,其中新开工制造业完成投资下降9.2%。新开工制造业投资下降对我县投资持续增长带来一定冲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持续稳定增长后劲不足,亟需重大支撑项目落地建设。

(三)零售业态单一,网络销售企业数量少。近年来,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具有巨大的潜力,而限额以上的商贸企业大多保持传统的零售方式,受网络分流影响,客流减少、销售下滑、增速下滑,1-11月,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3.1个百分点,呈持续下降态势。零售业经营模式不够丰富,全县仅有一家电商企业,网络销售企业数量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精准发力,有效促进工业稳增长。深入工业企业,进一步了解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和需求,通过持续稳定贷款贴息、小微企业减税等惠企政策,为企业增信心、稳生产。对停产企业进行分类梳理,继续深化分类指导服务保障指导,改善企业经营困境,促进季节性停产企业复工复产。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新增投资项目落地。一是加大服务力度,推动招商引资进来的项目尽快落地见效。二是继续推进部门联合,各镇(经济开发区)做好开工项目摸排入库工作,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做好达标入库一批、储备一批,不断增强投资发展后劲。

(三)继续扩大消费,巩固市场基础。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调整经营策略,拓宽商品经营范围,提升购物体验,不断扩大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多方发力,通过巩固传统消费、加快发展新兴消费、提升城市消费、扩大乡村消费等举措,以更大力度活跃消费氛围,巩固消费市场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