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3”产业工程:即,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端绿色食品(预制菜)产业】,做优做强一个特色产业集群【高端轴承产业集群】,转型提升三大传统产业【轻纺服装产业、建材及家居产业、医疗器械和康养用品产业】,到2029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县发改委)
2.“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县统计局)
3.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即,以2021年数据为基数,到2025年推动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清零”目标,旨在鼓励重点企业提升研发投入和组建研发机构,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县科技局)
4.“战新”企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简称,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 (县发改委)
5.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县工信局)
6.“三品一标”: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7.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指在特定区域(原则上以县域为单元)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和核发证书的农产品。2024年,“灵璧碧根果”“灵璧菊花”“灵璧秀珍菇”及“灵璧番茄”4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8.“四个不摘”要求:即,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9.“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即,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效衔接,确保重要数据参数一致,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举措。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0.“智慧征收”信息管理系统:指围绕征收项目、征迁复核、房源管理、签约执行、征迁档案等关键环节,把征收安置全流程转移到线上操作,杜绝一人(组)通办、篡改数据的风险,实现信息化监管、全时段监督、全过程追溯。 (县征收办)
11.口袋公园:即,一类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绿地,其特点是规模较小、形状各异且具有一定的游憩功能,面积通常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可能表现为小游园、小微绿地等形式。 (县城管局)
12.潮汐菜市场:指在特定的时间,在城市特定的路段设置固定的摊位(免收摊位费),以售卖附近村庄种植的新鲜蔬菜,方便附近的居民买菜的一种市场形式。 (县城管局)
13.“席地而坐”城市客厅:指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卫生达到“随手可摸、洁净可坐、不脏衣裤”的干净程度,是高标准推进深度保洁、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常态化推进文明创建的重要举措。 (县城管局)
14.“个转企”不动产变更登记: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时,涉及不动产权利变更而进行的登记,以确保不动产权利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5.“零碳”现代农业示范园:即,引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办法,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负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园区。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16.“15分钟登记服务圈”:指城乡居民按照日常交通出行15分钟左右,可到达相应政务服务办事网点或代办点,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17.“双优”“双百”工程:“双优”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双百”指百名优秀教研员、百名优秀校干。 (县教体局)
18.“新三馆”:即灵璧县科技文化产业提升项目,包括新文化馆、新图书馆、新博物馆。(县文旅局)
19.“五经普”:即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县统计局)
20.瓶装液化气“六位一体”经营模式:即,革新瓶装燃气分散经营的旧有模式,对全县瓶装燃气进行市场化、规模化整合,形成“经营公司、配送点、配送人员、用户、检查维修、监管宣传”六位一体闭环式管理模式。 (县城管局)
21.五级网信工作体系:指将网信工作向村、庄、组深度延伸的一项创新做法。五级分别是县有中心(县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镇建站(网信工作站)、村设点(网信工作点)、庄划网格、组配网情员的组织架构,打通了网信工作“最后一公里”。 (县委宣传部<网信办>)
22.“3+3+1+1”专项行动:是各级纪委监委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自选整治项目。第一个“3”指的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开展的“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 ”。第二个“3”指的是省纪委监委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农村供水保障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安置房分配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第一个“1”指的是市纪委监委开展的“镇村小微工程项目建设专项整治”。第二个“1”指的是县纪委监委开展的“特殊困难群体补助资金发放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 (县纪委监委)
23.“两县两区一基地”:即,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样板县、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县、全国轴承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国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县发改委)
24.“一区一业一样板”:是安徽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选定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和成长性较好的工业园区作为示范园区。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5.“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一区”指在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有一个核心的开发区;在这个开发区之外,还有多个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称为“多园”。这些产业园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但都被纳入到核心开发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之中。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6.“两重”“两新”:“两重”指的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指的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县发改委)
27.“村播”经济:即,围绕“有人主播、有货可播、有基地直播、有活动(平台)助播”目标,积极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促进电商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县商务局)
28.货物运输“公转铁”:即,将大宗货物运输从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旨在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运输效率。 (县交通局)
29.“综合查一次”:指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对涉及多个行政执法主体的相关行政检查事项,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监管对象进行的集中联合执法检查。 (县司法局)
30.“双倍增”行动:即,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双倍增”。 (县科技局)
31.“吨半田”:指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1500公斤)。 (县农业农村局)
32.“1+2+N”农业产业体系:“1”指品牌粮油产业,“2”指食用菌和肉牛2个县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N”指下楼葡萄、高楼菊花、冯庙鸡蛋、虞姬番茄、游集月饼、娄庄芦蒿、尹集山核桃等N个镇域特色优势产业。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33.“方舱”种植模式:即,在智能化、可控环境的方舱内种植菌菇的技术和方法。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34.“三头三尾”:即,“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和“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指从粮食生产到食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畜头肉尾”指从畜牧养殖到肉类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农头工尾”指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加工的产业链延伸。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35.农村“三集中”改革: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户向城镇或新型社区集中居住,达到资源整合、节约集约用地效果。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6.“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37.“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是国家针对脱贫家庭学子(含监测对象)的扶持政策,旨在通过资助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促进就业,提高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增收。 (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38.“双创”:即创建县域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创建县域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县教体局)
39.“群众选名医”:指聘请省外知名专家来灵开展坐诊、会诊等诊疗服务,让群众“足不出县”看专家、治好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县医保局)
40.“一中心两支撑多节点”急救体系:“一中心”,即在县卫健委建设“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两支撑”,即在县医院、县中医医院设立120急救分中心;“多节点”,即在20个镇卫生院设立120急救站点,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作为急救体系补充力量。 (县卫健委)
41.“六尺巷工作法”:是桐城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方法。 (县政府研究室)
42.“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