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大干快上、大见成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旅游和民生工程,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 71.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1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27.5%; 第三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15.4%。从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看,一产拉动经济增长3.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5%;二产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6.1%;三产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5.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15元,比上年增加905元,增长17.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48.7:19.4:31.9,发展到44.7:21.9:33.4。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指 标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全县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运输邮电、仓储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
715581 320145 156697 132097 24600 238739 27967 54455 7136 5689 15532 127960 |
13.5 7.6 27.5 31.8 7.1 15.4 11.3 9.6 18.5 9.6 15.2 18.9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度相对偏低,县域经济活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 业
2008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种植面积扩大。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1.36千公顷,下降8.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9.4千公顷,下降2.8%。
全年粮食总产量93.6万吨,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小麦总产量55.6万吨,增长11.2%;玉米总产量26.9万吨,增长15.3%。全年棉花总产量5946吨,下降7.8%。油料总产量7.73万吨,增长11.1%。园林水果产量6.63万吨,增长1.8%。蔬菜产量38.54万吨,下降36.9%。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产品名称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936475 |
14.3 |
棉花 |
5946 |
-7.8 |
油料 |
77262 |
14.9 |
#花生 |
72637 |
16.4 |
园林水果 |
66312 |
1.8 |
肉类 |
91658 |
19.6 |
禽蛋 |
72248 |
3.2 |
水产品 |
3881 |
-63.3 |
林业、牧业、渔业平稳发展。全县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233公顷,退耕造林面积333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9.16万吨,增长19.6%,其中,猪肉产量7.14万吨,增长43.9%,牛肉产量5541吨,下降9.1%,羊肉产量3531吨,下降49.6%。禽蛋产量7.2万吨,增长3.2%。全年水产品产量3881吨,下降63.3%。
农村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自来水受益村32个,通有线电视村125个,通电话村305个。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5.5万千瓦,增长5.9%。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7.4万吨,其中,复合肥3.86万吨。 农村用电量9889万千瓦小时,增长1.1%。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千公顷,增长0.6%。年末耕地面积14.38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1.9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9.25亿元,增长42.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14亿元,增长6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08%,减少1.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288万元,比上年增长22.9%。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 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小麦粉 |
万吨 |
74.54 |
49.9 |
大米 |
万吨 |
2.3 |
-34.8 |
饲料 |
万吨 |
8.1 |
54.9 |
白酒 |
千升 |
322.3 |
-59.7 |
纱 |
吨 |
1322.4 |
-37.4 |
机制纸 |
吨 |
3794 |
-9.1 |
磷肥(折纯) |
万吨 |
3.4 |
66.3 |
水泥 |
万吨 |
55.1 |
-11.7 |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
指 标 |
单位 |
2008年 |
比上年增减 (百分点) |
总资产贡献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产负债率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产品销售率 工业效益综合指数 |
% % % 元/人 % % % % |
6.97 242.53 41.07 3.44 1.86 263564 98.08 271.35 |
0.5 113.5 -8.6 -4.8 0.6 52.7 -0.8 26.4 |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7.1%。具有建筑业资质的独立核算建筑企业9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83.4%。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投资7.32亿元,增长41.6%,房地产开发投资2.6万元,增长292%。
五、市场贸易
消费品市场兴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县城消费品零售额8.28亿元,增长18.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85亿元,增长20.8%。分行业看,餐饮业零售额1.48亿元,增长24.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6亿元,增长16.8%;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81亿元,增长19.2%。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2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2.2%。
六、交通和邮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公路货物运输量885万吨,货物周转量9071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381万人, 旅客周转量17793万人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年末全县本地电话用户数16.66万户,下降7.9%,移动电话用户22.04万户, 比上年增加5.6万户,增长34.1%;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26万户,比上年增加0.2万户,增长16.6%。
七、财政、金融
财政总收入平稳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739万元,增长31.2%;地方财政收入1.33亿元,增长37.5%。分税种看,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分别增长43.5%、43.5%、37.7%;个人所得税增长16.6%。财政支出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农林水事务、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教育支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61.9%、44.9%、165.8%和52.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1.88亿元,比年初增加13.0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48.76亿元,比年初增加8.3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85亿元,比年初增加691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6.30亿元,比年初增加4324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52所,在校学生8.02万人,专任教师3673人,初中升学率60.7%,高中升学率47.9%;普通小学254所,在校学生10.1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技术创新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县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307人,比上年同期增长97.6%;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33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共10个,全年专利申请8件。
九、卫生和文化
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乡镇文化站19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3万册。
拥有县级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全县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314张。全县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32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2%,婴儿死亡率8.7%,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4%。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3.7 ‰,死亡率为5.5 ‰,自然增长率8.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1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0.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534元,比上年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增长19.6%。农村恩格尔系数39.19%,比上年下降17.2%。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5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91.10人,参活率达82.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86万人。全县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3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23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725人。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5个,床位1316张。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县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总投资6669万元,增长142.4%;全年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37%;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5%。地表水水质基本达到要求。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