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灵璧县政府办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
浏览量:  【字体:   】

灵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订版)的通知

文章来源:灵璧县畜牧局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18-07-01 14:44 责任编辑:畜牧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订版)》已经县十七届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灵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26日   


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订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编制依据

第三节  目标任务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规划范围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第一条  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第二条  自然气候条件

第三条  水域环境状况

第四条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第七节  水产养殖业发展分析

第一条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第二条  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第八节  功能区划概述

第九节  禁止养殖区

第十节  限制养殖区

第十一节  养殖区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十三节  强化监督检查

第十四节  完善生态保护

第十五节  其他保障措施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节  关于规划效力

第一章   

第一节   

完善养殖业管理制度是依法治渔的重要手段,对稳定养殖水面管理,促进和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渔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则是完善养殖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水域滩涂养殖的规划,可以更加明确养殖水域及功能;可以依法保护商品鱼基地等重要养殖水域;可以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可以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可以为建立以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编制《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对2005年编制的《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全面修订,是新形势下我县渔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通知》(皖农渔【2017】110号)精神的新形势下进行的一次适应新时期渔业发展的编制工作。

2005年编制的《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贯彻落实新渔业法后的一次重要规划,对完善养殖证制度,规范我县渔业生产,保障我县渔业健康发展,维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次的规划对水域功能划分为已养区、未养区和预留区,是最大限度地将宜渔水面作为养殖水域规划出来。随着我县渔业的快速发展,渔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渔业面源污染日趋加剧,渔业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反过来又严重制约了我县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重新编制修订《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意义十分重大。通过本次编制修订,能更好地加快推进我县水产养殖业转变结构方式,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规划制度,更好地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更好地统筹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生产,为渔业生产设定发展底线,合理布局稳定基本养殖面积,保障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我县的渔业生产管理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有:《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16】1号)等文件。此外,灵璧县农业区划、灵璧县渔业发展区划也作为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三节 目标任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至2030年。

规划目标: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实现以下目标:

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

障养殖渔民正常生活所需的养殖水域,依法保护商品鱼基地等重要的养殖水域滩涂;

理调整规划养殖生产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制养殖业规模、密度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设定发展底线,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建立以养殖证为核心的养殖业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

重点任务:基本功能区划,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的划定;

设定发展底线;养殖布局,池塘养殖区、“三网”养殖区、设施渔业养殖区、循环水养殖区、生态养殖区;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编制说明。

第四节  基本原则

规划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我县水域的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我县渔业生产特点,确定我县范围内的养殖水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根据农业部印发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合理布局我县的渔业生产,制定出我县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二、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我县水域要科学开展利用评价,保护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渔业产业空间。要将新汴河作为我县的饮用水源地、作为禁止养殖区,设定发展红线。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要根据我县水面积相对较少,水面类型结构不均衡的现状,以及对水域生态保护的现实,稳定池塘养殖,减少和禁止大水面“三网养鱼”,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循环水养鱼。

第五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灵璧县境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用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所有(全民、集体)水域和滩涂纳入本次规划的水域有: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北沱河、新杨河、潼河、运料河、洪山截水沟、灵西运河、岳洪河、老虹灵沟三渠全县范围内的废窑坑各类农村池塘以及高速公路取土留下的坑塘区域涵盖了县内所有的镇和园区。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一、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地理位置灵璧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连县,南部与固镇五河搭界,西部与墉桥区接壤,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毗邻。县境处于北纬318'34°02'东径117°17'117°44'

灵璧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全县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36千米,总面积2054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北沱河、新杨河、潼河、运料河、洪山截水沟、娄宋沟(淮水北调)、岳洪河、老虹灵沟三渠

地形特点和地质地貌灵璧县水域滩涂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质地貌大致分为3个类型,河涧平原地汴河高滩地黄泛平原地.

   灵璧县水域滩涂的地貌类型面积统计

地貌类型

面积(千米㎡)

备注

黄泛区平原地

  1011.6

河涧平原地

  1006.2

汴河高滩地

  36.2

河涧平原地:地型分布于县南古汴河堤以南,南沱河以北广大地区,属剥蚀古堆积型地形,土质以壤质土为主。

汴河高滩地:地势平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微度倾斜,高滩宽约1千米,地下水位2.5—3米,由于河流的分选作用及紧沙慢淤的沉积规律,土质以砂、壤、粘为主,因局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土壤伴有盐化和碱化,但较轻。

黄泛平原地:地处县城和古汴河以北广大区域,上层多为静水沉积较厚的重壤土或粘土,海拔高18.527米,于缓平地带,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绝大部分无盐化。

水域类型依水域、区域性质划分,灵璧县水域可分为池塘、河沟、水库三种类型。所有制形式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种类型水域。

全民所有制水域有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北沱河、新杨河、潼河、运料河、洪山截水沟、娄宋沟(淮水北调)、岳洪河、老虹灵沟三渠

所有制水域有:城郊及农村大小坑塘。砖瓦厂等乡镇企业开发形成的大小坑塘以及几年来修高铁、高速取土留下的坑塘

水域面积灵璧县水域面积共60000其中池塘面积22500亩,水库面积600亩,河沟面积36900可养面积为45000亩,其中坑塘19100亩,水库600亩,河沟25300亩,占总水面的75已养面积22500亩,占可养面积的50%,其中池塘17400亩,水库600亩,河沟4500亩,分别占已养水面积的77%、100%、18%。

二、自然气候条件

气候灵璧县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于渔业生产,但春季干旱,冬寒晴燥,气候变化往往突然,也对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气温和日照:灵璧县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时为19.7℃(1961),最低时为9.4℃(1956),1--7月份为升温过程,8--12月份为降温过程(见表Ⅱ)。

全年0的积温5164.510的积温为4499.6,年平均无霜期209天,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6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26.8千卡/cm2(见表Ⅱ)。

Ⅱ  灵璧县各月平均气温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0.7

3.3

8.1

14.8

20.3

25.0

27.4

26.3

21.9

16.3

9.2

2.9

    由表中可看出从春季气温回升(4月份)至秋末气温下降(9月份)鱼类的生长季节,养殖期6个月,基本满足了温水性鱼类的生长发育,但对一些暖水性鱼类及甲鱼等一些具冬眠期的水生动物的生较为不利。

降水量灵璧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95.5mm毫米,最多1494.7毫米,最少仅602.7毫米,当受季风影响,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平衡(见表Ⅲ)。

  灵璧县各月平均降水量(m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降水

18.9

24.5

40.8

56.5

68.9

165.6

210.7

132.8

69.5

50.5

38.1

18.7

    表中可看出,灵璧县的降水量变幅较大。而以6、7、 8三个月降雨较集中,其余月份降雨量较小,这种情况,易造成涝自然灾害,且灵璧县境内降水量存在着区域差别,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这些特殊的降水情况,直接影响着渔业生产,旱时,农村坑塘及大部分河沟干涸,渔业生产受挫,即便有水,但在旱情加剧时,仅存的地表水亦会干枯。

三、水域环境状况

灵璧县总水面相对偏少,其主要水域多集中在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北沱河、新杨河、潼河、运料河、洪山截水沟、灵西运河、岳洪河、老虹灵沟三渠全县范围内的废窑坑各类农村池塘以及高速公路取土留下的坑塘。

近些年来,气候干燥,部分河道出现干涸断流,即便在汛期大多河道不行洪。灵璧县境内的河道水体较封闭,加之近十年来的拦网养鱼的蓬勃发展,大多河道两侧无工业污水排放,河道两侧基本上为果林农作物。因此,县内各主要水域水体的理化性状良好,营养盐类十分丰富。

水温:县境内各水域水温差异十分小。据测定6月至8月份平均水温在26℃—28℃,4月至11月份水温都在14℃以上。

透明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灵璧县养殖业发展十分缓慢,那时各大道水质十分清新,透明度大都在40—80厘米。近些年来,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展,各大河道水质较以前渐趋肥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养殖水体在鱼类生长年期透明度平均在30—50厘米,透明度明显低于往年,而越冬期透明度平均在40—70厘米。

水色:灵璧县境内的水域为冬季水色清淡,夏秋多数河段水色淡绿,部分淡黄泥色。有的河段如濉河部分河段,夏季水色甚至发暗。

溶氧和H据测定,灵璧县境内的各类水域、溶氧状况及PH值符合渔业质标准的要求,溶氧量为3—8毫克/升,PH值6.5—8.5。 主要河道上下游差别不大,常年溶氧量平均大于5毫克/升,PH平均为7。

夏季各水域溶氧PH变化幅度较大,春秋季变幅小,而冬季最稳定。

营养盐:灵璧县境内水域营养盐含量差别不大,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新洋河、潼河、洪山河、岳洪河、老洪灵沟。等主要河道基本相似。

其中氨态氮最低0.11毫克/升,最高达1.0/升。硝酸态氮一般在0.0750.03毫克/升,总硬度波动范围在1.15—1.66毫克当量/升,总碱度波动范围在1.21—2.10毫克当量/升,钙含量范围16.18—25.65毫克/升,镁含量范围在4.74—7.29毫克/升,磷含量范围在0.041.75毫克/升。上述数字表明本县境内水域水质对渔业生产比较适宜。

四、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浮游植物:在淡水水体中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基础,是水体原始生产者,在决定水域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有十分密切关系。经对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新洋河、潼河、洪山河、岳洪河、老洪灵沟等水域采样鉴定,常见浮游植物8门64属,主要有:金藻、黄藻、甲藻、硅藻、裸藻、绿藻、兰藻、轮藻的常见种。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许多淡水鱼类和各种幼鱼的重要食料。经对新汴河新濉河河、河、拖尾河、河、新洋河、潼河、洪山河、岳洪河、老洪灵沟等水域采样鉴定,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常见的23属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长额象鼻蚤、锯缘直剑水蚤等种类。 

县内大主要河道相比浮游动物数量差异较大,枯水期较丰水期大,而各河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差异更大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大都是鱼类天然食料。虾、蟹、蚌、螺等就重要的水产品。水生昆虫可作为经济鱼类的食料,同时某些品利,又是鱼类敌害。

目前,已发现的底栖生物有20余种。主要有:软体动物腹足纲5种、瓣2种;环节动物寡毛纲1种、多毛纲1种、蛭纲1种节肢动物甲壳纲4种、昆虫纲7。常见种类有:园田螺、豆螺、萝卜螺、园扁螺、背角无齿蚌、河蚬、水蚯蚓、沙蚕、蚂蟥、米虾、秀丽自虾、沼虾、蚌虫、蜉蝣、蜒幼虫、划蝽、田鳖、红娘华、龙虱、石蚕、摇蚊幼虫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植物分布广,繁殖快,产量高,是一种宝贵的水产资源。它是草食性鱼类的主要食料,又是鱼类天然产卵场和幼鱼逃敌的好场所,同时又给底栖螺类、水生昆虫等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条件。水生植物,对渔业生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初步鉴定,目前分布较多的水生植物有10种,隶属9科即:蒲草、菹草、马来子菜、芦苇、小浮萍、聚草、金鱼藻、喜旱莲子草、大茨藻等。    

五、鱼类资源状况

灵璧县水域鱼类以定居性鱼类为主,且以鲤科鱼类为多。已发现和引进的品种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麦穗鱼、棒花鱼、长春鳊、鳖条、红鳍、翘嘴红、黄金鲫、淡水白鲳、草鳑鲏、泥鳅、刺鳅、花斑付沙鳅、甲鱼、黄颡鱼、黄鳝、鰕虎鱼、黄䱂、乌鳢、鲶鱼、园尾斗鱼,共26种。

第七节  水产养殖业发展分析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养殖水面和利用情况灵璧县水域总面积60000余亩,可养面积45000亩,占总面积的75%。已养面积22500亩,占可养面积的50%。近10年来由于气候、农业用水各种因素的影响,养殖水面积出现一定程度变化。但自2000年至2016年,年平均养殖水面积为2.1万亩,年平均利用率(占可养水面)为50%,平均变幅不太大。干旱年份为19500亩,最多年份在24500亩,其他年份在20000—23000亩。整体上看灵璧县总水面积相对偏少,可养殖面积所占比例偏低,可养面积中以河沟为主,约占25300亩,池塘和坑塘次之,约占19100亩,水库最少约600

养殖总产和单产灵璧县开展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处于粗放粗养阶段,科学养鱼水平低,养殖产量及单产水平都很低,和捕捞产量相差不大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1994年我省实施渔业致富工程,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逐步向半精养方式转变,养殖产量增长很快,养殖单产稳步提高。水产品总产量1992年为3210吨,到2017年为7020,平均每年增长4.7%,最高年增长率12.6%此期间也出现了一定的曲折,因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造成的河道池塘等水面减少,水产品总产量出现一个徘徊阶段尽管如此,养殖单产还是稳中有升,92年为87千克/亩,2000年为95千/亩。2000年至2016年,全县的养殖单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池塘单产超过480千克,大水面单产超过100千克。

渔业劳动力和养殖渔民收入情况近年来,灵璧县水产养殖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过去捕捞业劳动力大于养殖业劳动力的状况。十年来,专业养殖劳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兼业劳力相对稳定。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专业渔民增多,兼业民相对减少,说明专业劳力和兼业劳力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实践经验不断丰富,而养殖积极性低,不懂业务的兼业渔民逐渐被淘等等。这些为灵璧县今后的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渔业的产业化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渔民人均纯收入为1700元2016年渔民人均收入达9000元左右。这中间有自然灾害、市场行情及养殖品种等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分类养殖基本情况

以水域类型划分,包括池塘养殖(含窑坑养鱼)、水库养殖及河道养殖三种类型。

池塘养鱼:在灵璧县开展的比较早七、八十年代雨水较多农村各类坑塘常年保水能力强不干涸,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养鱼很普及基本是人工投放鱼种,靠天吃饭,不喂不养,养殖水平相当滞后,量很低,单产基本不超过每亩100千克,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当然这与当时苗种资源缺乏有关。八十年代后期,尤其进入九十年代后,池塘养鱼得蓬勃开展,养殖水平、总产、单产等大大提高。总产量由92年的3210上升2001年的5500,增加了2340。从92年至96年因各方面客观原因,池塘产量也出现一定的反复。尽管如此,池塘单产还是逐年上升,由92年120千克/亩上升到2001年的150千克/亩。全县池塘面积共22500亩,十年间由于气候等原因可养面积发生着一定变化。年平均利用16000亩,利率为71%。

窑坑养鱼:窑坑养鱼属池塘养鱼的特殊类型,在我县开展的较好。目我县有国营、集体、个体窑厂取土形成的窑坑1500亩,这些坑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保水性能好,是我县渔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灵璧县利用窑坑养鱼从80年代始,但养殖水平很低,至90年代后,窑坑鱼得到快速发展,科技投入加大,养殖面积逐渐增加,单产水平有大幅变提高,以国营砖瓦厂为龙头的废旧窑坑改造蓬勃开展,2000年灵璧县窑坑养鱼面积已增加到1000余亩,养殖单产达到150千克/亩,养殖效益显著提高。至2016年灵璧县经窑坑改造形成面积达到1500亩。

今后窑坑养鱼的发展方向为:加大废窑坑改造力度,开发连片精养鱼塘,调整养殖结构,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以及生态渔业。  

水库养鱼:灵璧县有水库2座,高楼茅山水库,朝阳镇的九顶水库。总面积丰水期近600余亩,枯水期500亩。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提高了科学养鱼水平,人工投放鱼种规格增大,放养量逐步增加,管理水平相应提高,因此单产逐步提高。而且开展了虾、蟹等优良品种的养殖,效益提高很快。92年产量为32吨,到2016年为122吨。单产由53千克/亩上升到203千克/

河沟养鱼:灵璧县有河沟16余条,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的河沟为南沱河河、新汴河、新濉河、老虹灵沟等,养殖总面积4500亩。八十年代中后期,河道拦网养鱼在灵璧县蓬勃开展,尤其是新汴河。至90年代,灵璧县境内河段纷纷进行了拦网养鱼。2000年至2016年,灵璧县河道拦网养鱼面积年平均为5000亩左右,占全县可养面的11%,占养殖水面22.2%。河沟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360吨上升2016年的590吨,单产由200023千克/亩增加到2016年的47千克/亩。总产年增长率平均为6%

以养殖品种划分灵璧县各类水域的养殖品种在1990年前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常规家鱼品种鲢、鳙、草、鲤、鲫,而且以鲢、鳙、草鱼为主,优良品种、特色品种少,整体产量、效益较低。1990年后,尤其是安徽省实施渔业致富工程以来,灵璧县渔业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养殖品种趋于多样化随着国家实施科技兴渔战略,近几年来,灵璧县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种水产养殖蓬勃开展,产量效益都有较大提高,品种逐渐趋于合理化。目前除常规养殖品种外,加大了市场价格好适于灵璧本地情况的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养殖规模。灵璧远大科技公司的甲鱼人工养殖、唐河的网箱养草鱼和鲤鱼,南沱河的河蟹人工养殖;灵璧晏阳湾养殖合作社的龙虾养殖,灵璧县红星养殖公司的青虾池塘养殖,农村庭院养殖泥鳅、黄鳝等等。所有这些大大推进了灵璧县的渔业产业化进程。

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经验

灵璧县水产养殖的发展有其自然特点,并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十年来的渔业生产,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1合理规划,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稳步推进渔业生产。

在规划全县渔业发展时,要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作出合理安排。规划要有科学性、整体性、连续性。实施措施要全面具体,切实可行。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渔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2紧紧围绕市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产养殖必须瞄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大力发展名、优鱼类养殖。在稳定常规鱼类殖的同,大力开展名、优鱼类养殖愈显紧迫。灵璧县从96年起,就着力进行养殖结构的调整。逐步将常规传统养殖鱼类的养殖比例缩小,增加了优质的鱼类,并加大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为将来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水产站是灵璧县渔业技术推广的依托,渔业协会是联系渔业生产的桥梁,试验、示范基地是渔业生产的基础。不断完善这些内容,将大大推进整个渔业生产的进程。灵璧南沱河水草资源丰富,为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在南沱河部份河段进行试验、示,开展河蟹养殖,以带动全县河蟹养殖的发展;扩大渔业协会组织,吸收更多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及热爱水产业的广大群众加入渔业协会;做好技术培训工作,送科技下乡,直接将科学技术送到生产第一线,将先进实用的渔业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到基层,直接为生产服务。

二是健全良种服务繁育体系。鱼苗繁育供应是渔业生产的基础。而良种的繁育、供应要以渔场为依托。灵璧县有苗种繁育基地3个,其中国营1个,集体2个。以县国营渔场为基地,以乡镇渔场为补充,进行繁殖引进育优良鱼种,扩大良覆盖面积,为渔业生产提供充足优质的鱼种。

三是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渔业生产的最终环节是成鱼销售。因此市流通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水产品市场,好水产品的流通工作。

四是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开发、传递,为殖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4治理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展。

随着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愈加恶化,盲目的扩大生产逐渐超过了水体的承受能力。在发展渔业生产时,要注意水体的自染,要从苗种放养、饲养管理、鱼药的施用等各环节入手,并着力从源头抓起,保护好水域生态环境,大力推行健康养殖,使渔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必须做好以上工作,生产出无公害的水产品,并使之顺利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水产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当前,水产品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劣质苗种蔓延,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制度;

二是完善禁渔区、禁渔期管理制度;

三是加大幼鱼保护力度。

5实行依法治渔、以法兴渔。

以《渔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将灵璧县渔业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实施,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2、存在的问题

1渔业产业化程度低。

要实现渔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灵璧渔业产业化程度还十分低,除客观因素的制约外,主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灵璧县的渔业处于弱质低效的状态。目前养殖品种仍以传统的鱼为主,优质高效的名、特、优、新品种不多,推广面积不大,尚未形或规模;生产成本相对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工业几乎是空白,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薄弱,难以形成产业链,因此渔业经济效益低,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是灵璧县渔业生产比较分散,规模小,造成的现状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目前渔业生产从苗种生产到成鱼销售各环节,基本上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参与市场流通,市场无序,竞争力不强,甚至出现水产品压塘现象,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只有产业化才能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这一矛盾。

三是渔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目前灵璧县的渔业生产手段、技术和管理等环节相对滞后,劳动强度大,渔业生产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渔业现代化上下功夫。要把高科技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等手段融入到整个渔业生产当中去,才能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的产品。

2渔业科技含量不高,单产水平低。

科技含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养殖产量和产品品质的显著提高,进而叠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十年间灵璧县的养殖单产平均每亩150多千克,其他分类养殖的单产水平亦相对不高,这与科学养鱼水平的滞后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要从基础设施、苗种繁育、管理措施、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人手,着力增加渔业科技含量,使灵璧县的渔业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3自然灾害的影响。

灵璧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属半湿润气候,雨量偏少,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旱灾的影响,常使大多河道、坑塘干涸无水,严重制约着渔业生产,从近十年来的养殖情况中可看出,养殖水面积、总产量、年增长幅度等都会因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出现反复,有时出现过大的负增长。这不但直接影响了灵璧县整个渔业生产,而且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养殖积极陛,因此,除自身积极采取减灾措施外,水利建设亦应加强,要从多方位开拓水资源。

4驾驭市场的能力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灵璧水产养殖业亦是个严峻的考验,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形成共识,一切围着市场,只有围绕市场而发展,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安排渔业生产。市场需求什么,就发展什么,但发展的同时,要结合本地特点,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从近十年来的渔业生产统计中可看出,灵璧县大宗水产品仍占据着市场的大部,而名、特、优、新品,过于单薄,且无规模许多农民还是拖着传统观念,固步自封,结果是付出太多,回报率低。因此要学习筛查市场,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以市场规律决定渔业的发展。

5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相对薄弱。

灵璧县总水面虽相对偏少,但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水域生态环境良好,鱼类资源丰富。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灵璧县的水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河、北沱河等国有水体环境污染较重,新汴河等河道相对较轻,加之由于捕捞强度的加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鱼类资源正面临灭绝的危机。天然鱼类资源日益下降,渔获物规格偏小,年龄趋于幼龄化。这说明,灵璧县的水域生态环境及水产种质资源已遭到相当程度破坏,严重妨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灵璧的渔业发展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淡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开发,要有一个“度”,亦即开发规模,要在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因为这些资源都是极其脆弱,且易受破坏,鱼类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如不加以宏观控制,当条件发生剧变时,都可造成灭顶之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若超过其自净负荷,便会造成污染。这些资源一旦受到破坏,若要恢复,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另外,对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不但要水产行业部门划定禁渔期、禁渔区,还要靠全社会的综合力量共同参与。为此,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资源和环境容量,规划制定开发方案和规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使渔业生产稳步增长,以减少环境代价,使资源永续利用。

二、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1、面临的形势

灵璧县水产养殖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可概括为七个字:机遇与挑战并存。水产品是国家市场开放最早的农副产品之一,改革开放初期,因供求系因素,使产品价格暴涨,水产养殖业是当时农村中效益较高的产业,民养鱼积极性很高,也因此走上致富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保持一定数量的渔业人口,渔业总人口呈下降趋势,除养殖技术人素质及自然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外,与近些年来,渔业效益低,从“暴利”进入“微利时期”这一新形势有很大关系。从这一角度可反映出目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挑战十分大。尤其是近些年来,灵璧县水产养殖业发迅速,大宗水产品市场充足,价格下跌,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新种发展速度较慢,规模小,产值所占比例小,因此价格上扬时短,低期延长。所有这些都使灵璧县渔业生产陷入一定的困境。

虽然灵璧水产养殖业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但同时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机遇。由于水产品价位低,当前大宗水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市场销售量会大大增加,一些中高档的水产品也上了工薪阶层人家的餐桌,销售量也在逐步扩大。同时,应看到市场的规律,那就是“潮落必有涨潮”。只要合理地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利用灵璧县现有水资源,及总体状况良好的水环境,努力提高单产和产品品质,最大限度地捉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向品种、向科技、向管理要效益,那么,灵璧县的水产养殖业仍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2、发展潜力

虽然灵璧县水域面积少,水产品总产量、养殖单产等相对较低,目前处于微利期,农民收入减少,但只要调整好经营思路,化不利因素为利因素,发展潜力很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稳定大宗水产品,加快特种水产品养殖的步伐。大宗水产品要提高单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另外,要提高商品鱼规格,保证鲜活水产品上市。同要加快名、特、优、新品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引进新品种时,除常规新品种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引进国内、国际上紧俏的新品种,在优化养内部结构时可适度发展。同时还可发展大棚养殖、反季节养殖,做到人我有,人有我新,抢早占领市场新领域。

2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提高科学养鱼水平,尤其在目前水产养殖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溶入科技,是微利时期养殖取得效益重要举措。

3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4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养殖水面。

3、水产养殖业前景

目前,灵璧县水产养殖业虽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但作为全县农业和农经济的一项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发展水产养殖业市场前景广阔。从灵璧县目前对水产品消费水平看,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大。沿海地区人均最高达40千克,而灵璧县人均为5.5千克,与周边地区相比亦有一定差距,这说明灵璧县自身就是一个潜力很大的消费市场。

2)灵璧县有着良好的宜渔资源。灵璧县有各类可养殖水面45000亩,而目前开发利用25000亩,占可养水面积的55.5%,还有开发利用的潜力。随着养殖技术和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可养面积还可以扩大。

3)灵璧县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灵璧县有130万人口,农村人口比重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潜在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宜渔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不仅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而且可使一批专业捕捞农民转向水产养殖业,反过来又对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第八节  功能区划概述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三类。划分方法和开发保护的重点是:

一、禁止养殖区

禁止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

禁止在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开展水产养殖。

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

二、限制养殖区

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在以上区域内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限制在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0.25%。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三、养殖区

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湖泊水库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低洼盐碱地养殖。

第九节  禁止养殖区

类型:以河道为主,主要是我县境内新汴河、灵西运河(南水北调河流),新濉河(全境)、濉河(全境)、拖尾河(浍沟段)、运料河(全境)、唐河(环保考核断面设置点唐河地下涵)支流、北沱河(环保考核断面设置点草沟闸)支流。我县磬云山地质公园3.79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域、老汪湖蓄洪区10.5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域。北沱河和南沱河下游与外县交界处各1km范围。

管理措施:通过禁养,达到以下目标:

新汴

透明度4080cm

溶解氧512mg/L;

水色夏季淡绿,冬季、清而不浑浊,总体要活而爽。

PH值≥7。

营养盐,氨态氮0.11mg/L;硝酸态氮0.00750.03mg/L;钙16.1825.65mg/L;镁4.74—7.29mg/L;磷0.041.75mg/L。

总硬度580°

新濉河:

透明度30—60cm;

溶解氧≥5mg/L;

水色 无黑色,无异臭气味,稍肥爽;

PII值≥7;

有机物耗氧小于30mg/L

硬度5。一80。

运料

透明度3050cm;

溶解氧≥5mg/L;

水色无异色、异臭;

PII值≥7.0

有机物耗氧≤30mg/L;

总硬度5。8。。

濉河:

透明度50cm;

溶解氧5mg/L;

水色无异色、异臭;

PII值≥7:

有机物耗氧≤30mg/L。

第十节  限制养殖区

灵璧县域内河流属淮河流域,现有流域面积大于300km2河道8条,50~300km2小河道8条,10~50km2大沟78条,1~10km2中沟1049条,自北向南限制养殖河流有拖尾河、三渠沟、潼河、老虹灵沟、唐河、新河、闫河、北沱河、沱河等自然和人工河道,水流自西北流向东南。上述河流分属奎濉河、徐洪河、怀洪新河、新汴河4个水系。境内水系分布见附图。

表1.1-1  灵璧县境内主要河流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

河流名称

长度

(km)

集水面积

(km2)

流经乡镇

1

濉河

43.6

814.8

尹集、浍沟、冯庙、大路、禅堂、虞姬

2

拖尾河

16.4

412.6

朱集、尹集、浍沟

3

老运料河

10.9

104.4

下楼、朝阳

4

新杨河

20.1

165.6

下楼、游集、朱集

5

洪山河

19.5

42.5

下楼、游集、朱集

6

三渠沟

27.8

230.5

朝阳、渔沟、浍沟、大路

7

老虹灵沟

26.5

70.3

大庙、冯庙

8

唐河

39.7

495.8

尹集、禅堂、浍沟、虞姬

9

新河

19.6

131.5

尹集、杨疃、禅堂

10

闫河

14.4

121.8

灵城、杨疃、禅堂、虞姬

11

北沱河

35.4

273.8

娄庄、灵城、黄湾、向阳、韦集

12

沱河

40.9

374.4

娄庄、黄湾、韦集

13

潼河

14.6

113.0

高楼

14

岳洪河

8.2

68.6

灵城、虞姬、向阳、开发区

奎濉河水系:奎濉河上源为徐州市云龙湖,排入洪泽湖溧和洼,全长129km,流域面积2975.5km2,其中濉河本干在我县境内长43.6km,该水系在我县境内面积814.8km2。拖尾河属奎濉河水系的一级支流,起于老汪湖小李庄闸,在浍沟镇入濉河,长16.4km,均在县境内。水系支流有洪山河、新杨河、运料河、三渠沟、老虹灵沟等。

怀洪新河水系:该水系在我县境内主要河道主要支流有新河、闫河、岳洪河等。北沱河上游为小黄河,下游在泗县草沟入唐河,长61.3km,流域面积536.6km2,县境内长35.4km,面积273.8km2。沱河起自濉宿界,下入沱湖,全长112.7km,流域面积1195.2km2,县境内长40.9km,面积374.4km2。

徐洪河水系:本县境内只有潼河属于该水系,潼河发源于高楼镇大刘山南,流经睢宁县、泗县,于泗洪县汇入徐洪河入洪泽湖。境内长14.6km,流域面积113km2。

在限制养殖区应以养殖滤食鱼类为主,吃食型鱼类养殖面积不能超过限制区养殖总面积15%,围栏网和网箱养殖面积不能超过总水面1%。

第十一节  养殖区

一、水域范围

池塘养殖区:全县所有村塘、废窑坑改造的塘口、县境内修高铁高速形成的塘口、九顶水库、茅庄水库全部列入本次规划。

水库养殖区:我县仅有两座水库,一座是九顶水库,一座是高楼茅山水库。

二、管理措施

养殖结构和布局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和密度要适合我县的水域承载力、资源容量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各水域的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以及其他条件,作如下规划:

水库以人工增养殖为主,合理发展网箱养鱼。工增养殖,以草鱼、鳙鱼、鲢鱼、鲤鱼、鲫鱼为主,同时,进行青虾、蟹等品种的增养殖,放养密度为每亩5—10千克,鱼种规格同河沟养殖,虾放养密度为每亩1000—2000尾虾苗,河蟹放养密度为每亩0.5千克。箱养鱼设置于向阳安静处,养殖品种为草鱼、鲤鱼、黄颡鱼、青虾等优良品种。池塘养殖要按照池塘面积大小采取不同的养殖模式。面积小于10亩的池塘要根据情况以精养方式为主,亩产控制在750千克左右。面积在10--50亩的池塘,应采取两种养殖方式,一是半精养模式,亩产控制在400千克左右;二是循环水养殖,每15亩池塘建设110平方米流水池,单产控制在150千克/平方米。大于50亩的池塘应以生态养殖模式为主,亩产控制在150千克左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

编制修订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为灵璧县建立养殖业管理制度捉供科学依据。而养殖证制度又是维护我县渔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养殖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制度,更是《渔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是依法治渔的重要手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修订工作领导小组,由灵璧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畜牧兽医水产局、发改委、国土局、交通局、公安局、水利局、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以渔业主管部门为编制主体,相关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编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规范规划的修订。

第十三节  强化监督检查

一、加强用途管制

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今后灵璧县水域滩涂使用的基本依据,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要按照规划开展,严格限制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用途的行为。在规划范围不得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禁养区内的水产养殖,由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限期搬迁或关停。限养区内的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限期搬迁或关停。养殖区的管理,凡符合规划的养殖,应当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规范用药,防止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养殖生产应当符合《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

二、完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审批

主要做好灵璧县境内的养殖水域滩涂所有权、使用权,健全使用权的招、拍、挂等的使用,推进集体所有养殖水域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规范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

三、加强水产养殖生产执法

查处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内的各种渔业违法行为,查处无证生产、非法侵占养殖水域滩涂行为,规范养殖水域滩涂的利用,加强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社会监督。

第十四节  完善生态保护

水是渔业的基础,水域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着鱼产量和鱼产品质量,而且影响着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涉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要站在环境与发展是人类当今面临的重大课题的高度上来看待当前的灵璧县水域生态环境,切实保护水域环境和水产资源,要从以下方面注重灵璧县的水域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是禁止向现有主要养殖水域排放工业污水,既使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其排放也要严格控制,否则,经长时间积累,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二是禁止向养殖水域内倾倒农药及残留物,避免药物积累,造成水体的破坏。三是恢复重要河道的水草资源,达到改善水体及恢复鱼类资源,尤其是我县的唐河、新汴河。限养区内的渔业生产,要严格养殖污染排放的管控,要开展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排放监管,要以循环水养鱼做示范,达到减少水产养殖业污染减排的根本目的。

第十五节  其他保障措施

一、广泛开展宣传

该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要向全县人民广泛宣传此次《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及要求,要通过广播、电视、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争取广大农民、渔业生产者、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规划的编制及养殖证发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发放养殖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按照发证程序办理。

二、强化教育培训

一要加强对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二要加强对养殖户和捕捞渔民的技术培训;三要强化对规划区内群众的宣传教育。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节  关于规划效力

《灵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一经灵璧县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即产生法律效力,要严格执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