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加快建设健康灵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2年全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约309万例,平均每分钟约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5人死于癌症;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9.4%;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由于以上情况,社会医疗负担持续增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在运动健身中如果多投入1元钱,便可能在医疗中减少7~8元的投入。因此,加强全民健身工作,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对于加快建设健康灵璧、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全民健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群众健身意识不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不高。学校体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普遍不足。二是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数量不多、功能不全。体育服务业不够发达,特别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平价”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三是群众性体育组织数量不多、活力不足、运行不畅、作用发挥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群众缺乏科学健身指导。
二、对策建议
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要着重在解决“想健身、哪健身、能健身、会健身”四个问题和构建“大群体”工作格局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大力宣传引导,解决“想健身”问题
深入宣传终身运动理念。通过广泛组织面向群众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教育活动,逐步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医疗轻预防、重养生轻运动的传统观念。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游泳、球类、健身走、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项目。
加强重点人群体育工作。保证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进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在糖尿病患者等群体中开展全民健身试点工作,用运动处方、合理饮食处方部分代替药物治疗,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疾病辅助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健身设施,解决“哪健身”问题
加快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科学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网络。合理利用旅游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加大足球场地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多样化足球运动场地。鼓励私人室内羽毛球场、泳泳馆等室内场馆的建设。
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做好现有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三)加强政策扶持,解决“能健身”问题
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供更加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加速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广场的建设,特别是篮球场、足球场的建设。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相关产业。鼓励和扶持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门类发展。
(四)强化技术指导,解决“会健身”问题
大力培养全民健身人才。各学校应重视体育课程,正真安排各类体育运动课程,强化引导儿童体育健身兴趣,从而带动家长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各村、单位、社区应定期组织体育活动、举行公益性体育比赛,调动全民健身积极性。
推进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机构,提升全民关注体育健身。
(五)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大群体”格局
建立健全资金筹集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建议县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
王颂锋(县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