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县前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帮扶、防返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做好动态监测。紧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持续开展排查工作,加强风险监测预报预警;严格核实联审反馈预警人员信息,及时落实帮扶措施,消除各类风险隐患,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扎实开展帮扶。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紧紧围绕特色种植、养殖、电子商务、光伏等产业,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全面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积极落实就业补助、技能培训等政策,支持脱贫劳动者就地就业、转移就业和居家就业,让脱贫劳动者基本实现“要就业有岗位、要技能有培训”,有效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壮大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作用,结合各村资源禀赋,谋深谋实乡村振兴项目库,以到村实施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2023年,力争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30万元,在原有强村的基础上再培育2个经济强村。
二是抓产业、调结构,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逐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计划在郑楼村实施69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全面改善道路、灌溉、排涝等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谋划申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12条主要路段的修复和部分村排行道路的修建、完善和改造提升等。
加快农业生产模式调整。为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资源整合、有序推进原则,在全镇各行政村同步开展“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计划2023年4月中旬前,全镇完成22000亩土地并田目标任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充分利用村庄空闲土地,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支持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名义购买打捆机、无人机、挖掘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参与秸秆打捆、农作物病虫飞防和沟渠汪塘治理等农村治理工程。
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现有的生猪养殖、果蔬大棚经营等产业基础,不断拓宽发展途径,积极培育黄牛养殖、果蔬菌类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全面提高亩均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抓项目、强支撑,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整合培育主产业。发挥家纺服装业基础优势,整合全镇小服装企业,鼓励并引进社会资本方参与到家纺服装产业上下游行业,争取尽快形成完整的家纺服装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23年,争取新培育服装类规上工业企业2家以上。整合奇石加工销售企业和小作坊,以计划建设的奇石电商物流产业园为依托,争取扶持政策,打造皖北最大的奇石交易和物流集散中心,带动一产、二产联动发展。
攥牢“双招双引”主抓手。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政策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深入谋划与苏沪浙等发达地区优质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计划全年招引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和旅游专营企业各1家。
建强工业集聚区主引擎。紧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政策机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继续完善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实力”;用好用活“四送一服”和职能部门效能评比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软实力”。全力做好“筑巢引凤”基础工作,推动项目落地,加快成果转化,打造镇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是抓防治、优生态,全面推进环境改善。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深化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织密镇村两级环境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体系,做到污染环境行为早发现、早治理。
全面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继续开展燃煤锅炉排查整治,坚决取缔一切商业和经营性燃煤锅炉,严肃打击露天的木材加工、石料加工和物料堆场等粉尘污染企业,留住渔沟的“蓝天”;继续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严格控制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对于没有粪污处理设施或者备而不用的养殖主体,依法依规督促整改和处罚到位,留住渔沟的“碧水”;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抓好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留住渔沟的“净土”;继续开展非煤矿山整治修复,全方位打击矿山盗采行为,留住渔沟的“青山”。
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高质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同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强化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加快落实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村庄绿化亮化。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充分发挥“两室一场”作用,促进文化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传承良好乡土风情,弘扬文明新风,充分展现新时代渔沟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貌。
五是抓民生、解难题,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统筹兼顾安全、稳定和发展。化解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落实群防责任,强化治安巡逻,完善治安防控、事故防范和突发性事件处置等长效机制,全力开展扫黑除恶。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开展“强基础、补短板、铸安提质年”活动。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形势稳定。
全力推动社会事业进步。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布局合理、资源优化、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力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推动渔沟镇第三小学开工建设。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加快推进镇二级综合医院建设运营。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建设。大力宣传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优势,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推动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力度,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统筹做好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