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沟,因古有钓鱼台得名,因盛产灵璧石而扬名,是久负盛名的磬石之乡,是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灵璧石的原产地。也是国家观赏石协会命名的“中国观赏石之乡”。渔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灵璧石天然成型、千姿百态、沟壑交错、粗犷雄浑、玉振金声、韵味十足。以“奇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是渔沟镇的鲜明特色,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有可供访古探幽的宋代摩崖石刻、九龙桥、宋代采石坑遗址,有可供科考的国内罕有的臼齿构造、喀斯特地貌长石阵;拥有两个3A级景区天一园和一品石园,园内亭廊水榭、石林曲桥,妙趣横生。有汇展中心、磊森园等园林展馆。
渔沟镇地处安徽东北部,镇域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辖19个行政村,95个自然庄,总人口7.3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3万人口。渔沟镇交通优势明显,南距县城灵璧40公里,北距徐州观音机场20km、京沪高铁徐州东站50km、双沟高铁站20km,S233与S301两条省道在渔沟交汇,京杭高速(徐明段)在渔沟留有出入口。渔沟镇先后荣获了国家质检总局命名的地理标志产品灵璧石原产地、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卫生镇和安徽省经济发达镇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渔沟镇因“石”利导,乘“石”而上,与“石”俱进,奇石文化异军突起,从战国时期到近代,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苏轼曾数次到灵璧县觅石清供,宋仁宗采灵璧磬石征集古乐谱,乾隆下江南御题“天下第一石”。近年来,渔沟按照“旅游配套服务型小城镇”定位,采用“旅游带动、项目支撑”、“借梯上楼、借力发展”的方式建设集镇。
镇内的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它以典型岩石和独特的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被誉为上元古时代地球演变的“黑匣子”,地壳运动历史的活教科书。它以独特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美学观赏价值,融入人文景观,成为集科学研究、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的胜地。磬云山的臼齿构造,堪称天下一绝,乃国内国际唯一。在磬云山南崖,有宋代摩崖石刻依山造像,镂雕在一块长16米、高2米的原石上,有观音菩萨及其弟子等百余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者有尺,小者寸许,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距今已经有900多年历史,吸引游客和学者流连忘返。中部有两处刻文(阴文),记载:“宋代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雕制”。这些雕像虽历经千年风雨,受到了人为和自然的严重侵害,却仍可看出其精美的工艺技巧。1980年,灵璧县人民政府将其作为重点文物进行保护,现在已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设立了地质博物馆和游客中心。馆内陈列着千姿百态的灵璧石,以其千岩竞秀的造型、温润坚硬的石质、巧夺天工的纹理,形成了钟灵毓秀的奇石形态。
天一园位于渔沟镇区南1公里,灵双公路东侧,占地百余亩,总投资4500万元。园内绿草芳菲,廊深路回,曲径通幽;房殿、亭榭则青砖铺地、雕梁画栋;后园中湖水清秀、碧波荡漾,条条金鲤游戏于假山、荷叶之间;落座茶,把盏品茗,涤荡尘埃,最宜静心养性;流连园内,赏天下第一名石,北国江南风情毕现。
此外,渔沟镇紧紧围绕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强力推进“一城四中心”建设。围绕现代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郑楼蔬菜扶贫产业园、侯湖村千亩中草药基地、浍朝河两岸大堤栽培优质鲜桃、纸房大棚蔬菜800余亩生态园、马集的油桃和梁集的雪桃种植基地,产业园、示范园的建立不仅调整了种植结构,由传统的粮食调整为以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同时发展花卉栽培经营,而且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未来,渔沟镇将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全面做好奇石文化、生态农业、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四个篇章。奇石是渔沟的独特资源,也必将成为她未来的荣光!我们将高擎着“建设美好家园、传承赏石文化、构筑特色渔沟”的发展大旗,精心打造磬石文化,全面提升产业效能,竭力推动产城融合,建设魅力特色小镇,充分发挥灵璧石原产地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独特优势,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彰显渔沟魅力,突出渔沟特色,发展渔沟奇石文化经济。弘扬民间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搜集整理渔沟赏石、村名等地方文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奇石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的发展和建设。真正把渔沟建设成“买世界、卖世界的奇石集散地,有品位、有特色的科普旅游地,宜居住、宜度假的休闲养生地,石文化、石经济的创业发财地”,切实把渔沟建设成以乡村振兴为统筹的特色文化旅游乡镇。
各地景观大同小异,灵璧奇石天下唯一。石韵渔沟 文化磬乡,特色小镇,渔沟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