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根据省市县文件精神,现结合我镇实际,就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以田长制为抓手,强化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实行耕地网格化监管,建立全过程闭环执法监管体系,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保护,促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镇自然资源所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并结合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的具体要求,牵头起草了《灵城镇关于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经书面征求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意见,反复酝酿、修改,最终形成了《灵城镇关于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送审稿)》),经镇党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1月5日以镇政府名义(镇政〔2022〕1号)文件印发。
四、工作目标
到2021年底,镇村两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基本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工作格局基本确立,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到2023年底,镇村两级全面建成运行规范、权责清晰、制度完备、协同有力、激励科学、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体系和良性运行机制,推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底,田长制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确保全镇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布局稳定合理。
五、主要任务
1.建立耕地保护工作一张网。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建立田长制,建立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执法监管网络体系。
2.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管控目标,建立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共享数据库。
3.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强化耕地保护监督管理,落实“六个严禁”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
4.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坚持耕地利用优先顺序,将耕地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
5.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6.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格受污染耕地管理。
7.加强保护信息公开。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显著位置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保护标识,明示范围,公开田长名单和责任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8.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监管体系。优化监管方式,建立农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
9.严格耕地保护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建设行为,依法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耕地保护实行党政同责,党委和政府是推行“田长制”的责任主体,确保到2021年年底基本建成镇村两级耕地保护田长制
(二)切实履职尽责。镇村两级田长,落实辖区内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保护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田长会议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设立田长制公示牌,建立监督检査制度,规范耕地保护巡查检查工作,建立部门协作制度,合力推进田长制工作
(四)严格奖惩问责。对成绩突出的村(社区)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落实不到位的田长进行约谈警示,对失职渎职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五)强化宣传引导。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耕地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七、创新举措
建立以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农工站、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等为主的镇级田长协助员机制,运用田长制网格化管理平台,对村(社区)级田长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
八、下一步工作考虑
每月至少开展1次巡查工作,对村(社区)级田长及有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协调、督促村(社区)级田长落实田长制工作责任。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负责做好网格化管理划片工作,指导、监督村(社区)设置网格员。
组织利用卫片监测等对村(社区)级田长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对村(社区)级田长年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落实奖惩机制。
九、解读人及政策咨询服务电话
解读人:灵城镇人民政府张超;
咨询电话:0557-618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