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341.5万亩以上、产量22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继2022年度后再度获得省政府激励。2024年11.7万亩高标准农田主体工程完工。新建成烘干中心2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有力服务了粮食生产。
二是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年产量达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7亿元。食用菌“三物循环”发展模式获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蘑菇工厂”获评全国农业生产 “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宿州中煜食用菌基地入选首批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名录。
三是瓜果蔬菜产业稳固提升。2024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9万亩,年产量8.9万吨;蔬菜栽培面积23.99万亩,产量61.2万吨;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03万亩,产量24.5万吨。本年度创建市级果蔬标准园1家。
2024年以来,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会议20余次,研究部署各项重点工作。2023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居全省第6位,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获省政府财政奖励5000万元。2023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县域结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均为“好”的等次。《安徽农村要情》第9期刊发《灵璧县以基层“小网格”撬动治理“大效能”》,全省推广。
一是筑牢筑实防返贫致贫“堤坝”。建立网格化监测机制、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分类帮扶机制。2024年新识别监测对象296户1182人,其中经部门监测预警处置新识别监测对象61户273人。目前全县脱贫人口29012户92328人、监测对象3443户12104人,落实帮扶措施191678条,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提质增效产业就业。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锚定食用菌、肉牛、品牌粮油“一主两辅”优势主导产业定位,大力构建“1+2+N”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秸秆变肉”“秸秆变菇”工程,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8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7个、到户项目4905个,完成特色产业奖补项目两类,其中肉牛奖补93.78万元,食用菌奖补490.77万元。实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规范推广小额信贷“一自三合”模式,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015户4871.63万元;实施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提升行动,全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实现就业3.8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5.72%。全县256个光伏扶贫电站发电8009.93万度,结算电费7051.83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开发光伏公益岗6135个,带动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就业5995人。动态认定帮扶车间13间,带动500人就业,吸纳155名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就业。
三是有序推进资金资产管理。强化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2024年各级衔接资金共下达我县38486.16万元,已支出32750万元,资金支出率85.09%,共安排项目303个、开工率为100%,已完工项目263个、完工率为86.79%。强化资产登记确权,2013-2023年各级各类投入我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财政存量、地方债券、社会扶贫资金等38.94亿元,形成项目资产总规模8087个,涉及资金31.89亿元,形成资产占比81.89%。其中,经营性资产2546个,涉及资金10.88亿元,公益性资产4059个,涉及资金19.22亿元,到户类资产1482个,涉及资金1.79亿元。
四是合力推进五大帮扶。27名县级领导干部走访调研联系镇村84人次。89家定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前往帮扶村走访调研89人次。选优配强驻村干部243名,完成第八批、第九批选派干部轮换工作。落实县域结对帮扶资金1800万元,实施项目24个,双方互派16名优秀干部交流学习,创新实施“五小”关爱工程,发放“五小”物资602台。大力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832平台”上架64家企业235个产品,积极引导南陵县采购我县生猪5780头、价值1156万元,帮助我县农民群众拓展输出渠道、带动增收。
一是积极培育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名录,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尽快入规纳统。1-11月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39.3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正增长。2024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其中安徽笑果农牧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我县目前有国家示范社4个、省示范社32个、市示范社47个、县示范社77个,省示范家庭农场52个、市示范家庭农场70个、县示范家庭农场186个,各级示范主体共计468个,灵璧县朱修合种植家庭农场入选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培育高素质农民450人,开展金融服务活动,积极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担保方面的问题,帮助23家经营主体争取市农业农村局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共163.43万元,占全市总贴息额69.12%。。
二是进一步深入实施“158”行动计划。加快“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发展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创建省级示范基地5个。培育大豆产业集群,争取中央专项资金850万元支持本地大豆产业延长产业链。组织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4上海)、杭州年货节等活动,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园超市设灵璧县农副产品销售专区,4个产品获得上海农交会金奖认证,笑果鸡蛋、浩园番茄、兴程盐水鸭等灵璧农产品被杭州每日商报专题报道成为销售爆款,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长三角销售收入占比增长明显。
三是持续加强品牌创建。2024年度灵璧县绿色有机新增认证产品年度任务数10个,续展产品数1个,目前已完成新认证产品数16个,续展产品数1个;完成“灵璧黄牛肉”“灵璧葡萄”等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年度确认工作,“灵璧碧根果”“灵璧菊花”等4个产品先后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笑果绿壳鸡蛋入选2024年第三批特质农品名录,实现我市全国特质农品零突破;“灵璧黄牛肉”纳入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灵璧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黄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批准进入创建期。
一是农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组织开展2024年户厕“质量”大比武活动,高标准完成9000户改厕任务,建立健全改厕管护服务体系,常态化管护1239座农村公厕,县财政将公厕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补助每座300元/月,用于公厕水电费、厕具等设施维修、消毒、粪污清淘转运费用。
二是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村庄清洁行动。积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全年治理黑臭汪塘193处。全面完成我县1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以上。先后组织开展人居环境考核工作3次,督促交办《问题交办单》240份。
三是有序推进灵璧县人居环境提升项目。2023年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已完成45%的工程进度。2024年中央预算内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计划投入4000万元,用于11个行政村道路提升、下水道建设、亮化等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已完成工程80%。
四是持续加大和美乡村建设力度。创成2023年度省级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个,序时推进2024年5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有效推进2023年虞姬村、李宅村,2024年度河北村、马庄村、齐张村共5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一是二轮延包试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试点村马桥村11个村民组,5738.6亩耕地面积,2174人,458户延包工作已基本完成。禅堂镇试点镇14个行政村,128个村民组,9944户农户全面开展延包试点,目前已完成9276户网签,完成率93.2%。
二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指导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面积达146.1414万亩,流转率65.1%;300亩集中连片流转70.40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8.2%。
三是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完成对全县20个乡镇4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540个,完成整改477个。对全县集体经营收入超过50万元的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覆盖审计,目前已经完成审计39个村。
(六)农业绿色生产成效明显
一是化肥减量。2024年全县试点推广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3万亩,大豆根瘤菌剂拌种推广应用10万亩。2024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4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
二是农药减量。2024年统防统治面积达318.21万亩次,统防统治率94.7%。
三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午季全县小麦秸秆全量离田率达到98.29%、秸秆机械化还田率1.71%;秋季玉米等秸秆离田率85.73%、还田率14.27%。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48%,高于上级下达95%的任务,继续处于全市领先位次。
(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15796元,增速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坚持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党组会、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周一例会、“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今年以来,召开局党组会议23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17次、党组专题会7次、周一例会28次,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1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培训班1次。组建灵璧县“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团,深入各镇开展巡回宣讲13场次,受众1300余人。
(二)加强组织建设
完善落实督查考核制度,开展党建工作督查3次。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评出好等次4人,较好等次1人。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优秀42人,合格96人,不定等次2人。2024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名,发展对象4名,预备党员2名,预备党员转正2名。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将农机中心党总支及所属4个党支部的组织隶属关系和67名党员的隶属关系纳入局机关党委管理;撤销乡村振兴局党支部,原党支部14名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入局机关党委所辖支部;完成2个党支部委员增补选举工作,从强配备党支部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三)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
持续深化“三不”一体推进,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4次,组织党组成员学习典型问题通报7次,观看警示教育片2次,严格落实党内谈话制度,党组书记与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廉政谈话4人次,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开展村级集体“三资”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镇村小微工程建设、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专项整治,开展自查自纠,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章立制。
(四)持续推进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
坚持将巡视巡察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定期召开巡视巡察问题整改推进会,持续推进反馈问题整改,及时更新巡视整改台账。落实县委第五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县委巡察反馈问题27个,已完成问题整改26个,正在推进1个。落实县委第七轮巡察原乡村振兴局反馈问题整改,巡察反馈问题22个,已完成整改问题16个、正在推进6个。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特而不强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不深入。我县龙头企业生产型多,加工型较少,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农业与旅游、电商等产业的融合模式还比较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二是品牌意识不强。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有较好的品质和特色,但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许多优质农产品没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
三是产业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如食用菌基地建设需要大量设施农用地和部分建设用地,但受耕地“占补平衡”限制,用地指标紧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需要增加产品检测和环境检测费用等支出,而近两年来各级财政均未对产品认证工作予以支持,导致经营主体认证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上级财政拨款,在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技术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此外,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成效巩固较难。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及长效管护机制,没有持续性的管理措施和责任人,容易存在“有头无尾”的现象。
(四)农业农村改革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民思想观念转变难等问题。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流转程序不规范、农民权益保障不到位等现象。
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发展模式比较单一,运营管理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一)保障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7亿斤以上。按照上级部门要求,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创建“吨半田”1万亩以上。
(二)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继续实施产业融合项目,推进实施皖北大豆特色产业集群和灵璧杨疃食用菌产业强镇项目;强化品牌宣传推广,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合肥农交会、全国农交会等重大展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新增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继续实施食用菌产业倍增计划,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基料出口,全链条打造主导产业,计划投入资金4亿元,新建双孢菇基料加工和双孢菇出菇车间,产能为2万吨鲜菇、8万吨基料;加强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认证,力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黄豆)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通过验收,全年计划新增“三品一标”产品 10个以上。
(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定向培养力度,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得到补充。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方式,持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如智慧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扩大示范基地规模,提高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集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四)持续推进乡村建设
2025年计划完成卫生厕所改造11000户,创建5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推进现有5个精品示范村建设,申报创建2025年度3个精品示范村。持续推进2023年、2024年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