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灵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基本医疗卫生 > 健康科普
浏览量:  【字体:   】

【重点人群-未成年人】春季开学“健康第一课”——“健康口腔”走进灵璧县第一初级中学

文章来源:灵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3-03-09 10:05 责任编辑:卫健委政务公开

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儿童口腔健康发展,巩固口腔健康成果,灵璧县卫健委联合灵城镇卫生院开展了春季“健康第一课”“健康口腔”走进校园知识讲座。

此次讲座在灵璧县第一初级中学举办,灵璧县医院口腔科李振江医师担任此次讲座主讲人,期间李医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如何正确刷牙、如何预防蛀牙、龋齿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保护口腔健康。

(一)正确刷牙方法

1.刷上下前牙唇侧——刷上前牙腭侧——刷上前牙舌侧——刷上下后牙舌侧——刷上下牙合面

2.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坚持做到每天至少刷牙两次,饭后漱口。晚上睡前刷牙尤为重要。儿童除每日三餐外,尽量少吃零食。

3.刷牙习惯从儿童养成

0-3岁儿童的口腔护理由家长帮助完成;3-6 岁儿童由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教授简单的画圈刷牙法,早上独立刷牙,晚上由家长协助刷牙;6岁以上儿童,家长仍需做好监督,确保刷牙的效果。

4.科学吃糖少喝碳酸饮料

建议尽量减少每天吃糖的次数,少喝或不喝碳酸饮料,进食后用清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或咀嚼无糖口香糖。

5.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

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安全有效的防龋措施,但牙膏不能替代药物只能起到预防作用,不能治疗口腔疾病。

(二)什么是龋齿

龋齿俗称蛀牙,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细菌性疾病。可继发牙周炎,也可引起颌骨炎症。龋齿好发于窝沟、牙颈部,好发牙位为下颌、后牙,分为无自觉症状但牙齿呈黄褐色、有白垩色斑块的浅龋,出现疼痛症状、有明显龋洞的中龋,有大而深的龋洞,且有广泛破坏的深龋。其中,浅龋病程发展慢,多见于成人,而中龋和深龋病程发展快,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三)龋齿是怎样形成的

1.细菌

细菌致龋菌分为两种,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另一种是产酸菌属。前者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侵袭牙齿,导致牙齿脱矿,后者可破坏有机质,使牙齿形成龋洞。常见的产酸菌属包括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

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食物从口腔进入,若附着于牙面,长期不清除会产生致菌物质,侵袭牙齿。

(1)食物

有机酸由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而成,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碳水化合物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能被细菌利用产生多糖,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附着。

(2)唾液

具有抑菌、抗酸、抗溶、清洗作用。若唾液分泌过少,龋齿形成的机率就高。

(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 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

(4)时间

龋病的发生并非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2年左右。龋病在短时间内不会形成,即使龋细菌、宿主、适宜的环境同时存在者也并不一定有龋齿。三个因素存在时间越长,龋坏的机率越高。

(四)如何预防蛀牙

1.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糖是牙齿龋坏的“祸根”,这是人所共知的,要预防龋病必须控制食糖用量。

2.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减少牙菌斑的形成。

3.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平时要注意自我经常检查口腔,每半年至1年可请口腔医生检查一次,以早期发现龋齿,及时治疗。

参与本次健康口腔知识讲座的学生400多名,发放健康口腔宣传彩页600多份。此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对口腔带来的危害,加深了口腔健康相关知识,达到了本次讲座的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