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是民间剪纸艺术与戏曲艺术的综合体,被誉为“影视艺术的鼻祖”。
灵璧皮影戏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中国皮影戏的支系之一,在影人雕镞、人物造型、操作技巧、演唱风格和传统剧目上均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傀儡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绘画和剪纸的手法与风格。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这是古人之于皮影戏的由衷赞叹。一柄灯烛,一方白幕,鼓乐声中,一出皮影戏即已演绎了千百年的历史沉浮、江山叠转。2008年,灵璧皮影戏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兆福、尹成科
(灵璧县文广新局 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