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魅力灵璧 > 文化旅游 > 文化灵璧

石之精灵,人间罕见(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浏览量:发表时间:2006-02-14 11:11
字体大小:【    】


                                               奇巧天成,光润鉴人
  灵璧一石天下奇。在安徽的北陲,有一个字义优美、字音峥琮的县名--灵璧县。古代以“灵璧”名县,是取县“产石神之,若璧之义”。由此可见,灵璧石神奇之所在了。
  所谓“灵璧石”,俗称“巧石”或“奇石”。它是宋《云林石谱》和《灵璧石考》等专著中的专称。它产于城北七十里,磬山北畴间,多被黄土掩埋,今掘之仍见,并非凡产于灵璧的石头,皆可称为灵璧石。
  灵璧,原名“零壁”,是凋零荒凉而偏僻的地方。《后周书》记载,高琳母在灵璧,见一石,光彩朗润,拾之归,夜梦仙人说:“此石是石之精灵,若能保持,必生贵子。”母惊醒,俄而有妊,出生后,取名“琳”。高琳在魏国做官,封为巨野县子,后随周太祖破齐,屡累战功,进位国柱。于是,灵璧石被视为“神之。若璧”之石,名“灵璧”。到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零壁”为“灵璧”,以石名县。
  十亿年前,灵璧石处于海底之中。灵璧石经过亿万年波涛冲击,使之具有瘦(有棱角,不臃肿)、皱(表面有纹路,不平滑)、漏(有洞眼,可以透过视线)、透(有孔道,可以互相通达)。又因灵璧石系七亿年前碳酸盐岩经风化而形成,因此又具有黝黑天成,光润鉴人,石质坚硬,扣之金声的特征。
  灵璧石小者如拳,大者高广数丈,肖形状物,若静若动,无人工斧凿之痕迹,自然成趣,且各为一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一些石头“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拳之石可状四时之景”。而以玲珑奇特之石,作为室内清供,则是别开生面、清雅之装饰。以如拳之石,配之几座,品茗对赏,林壑烟云,可与意想中得之,可瞑想象之外景色。一块灵璧石,一幅天然画,一首无言的诗,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灵璧石称为美石之最,见于许多史料和品石专著。
  宋之“花石纲”,把灵璧县奇异石,列为强征之首。
  宋杜绾《云林石谱》记载116种美石,灵璧石名列第一。
  宋诗人方岩《璧玉歌》:“灵璧一石天下奇”。
  明文震享《长物志·水石》:“灵璧石、太湖石、昆山石、大理石、乐石等六种”。以“灵璧石为上,英石次之”。
  明王守谦《灵璧石考》:“石之堪玩者,若制研山,转不若灵璧石为佳耳”。
  清乾隆皇帝称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
  名人爱灵璧石。南唐后主有一“灵璧研山”,仅长逾尺,前耸三十六峰,各有其名。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则津,滴水少许于池内,经旬不燥。
  研山后来传到北宋书画家米芾手里,已成为老古董了。米芾有诗赞道:“谁谓其小,可置笔研。石形如岱,顶有方坛”。
  北宋文豪苏轼有灵璧石,名“小洞天”,石下有座,座中藏香炉引数孔,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终日不散。他为了得到“灵璧张氏园亭”中一块“丑石”,多次亲临园亭,并在临华阁上作《丑石凤竹图》,以致“主人喜,以丑石遗余,载归阳羡(今宜兴)”,用翰墨终于换来一块美石。
  米芾爱灵璧石,简直达到发癫的程度,人称“米癫”。他守涟水时,地近灵璧,收藏灵璧石甚多。他遇到灵璧石精品,竟然下拜,还和灵璧石称兄道弟。他欣赏灵璧石,竟然“终日不出”。北宋文豪苏舜钦,在苏州有豪华住宅,他竟将此宅换取米芾收藏的一块“灵璧研山”。如此不惜巨大代价得石,可见爱石之痴。
  宋徽宗,有一石名“灵璧小峰”,玲珑秀润,莹然如玉。御书八小字于峰旁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小峰受徽宗御题,足见宝爱之深。
  宋高宗,在金人攻陷都城(开封)面临国亡家破之际,竟没有忘记把老子(徽宗)珍爱的两块灵璧石带到临安(杭州),安放在御花园福寿宫中。
  清乾隆皇帝爱灵璧石有点着迷。有一块小巧灵璧石,他常随身携带。一次南巡,见杭州福寿宫中有一块灵璧石似弯月,另有一块灵璧石象一朵莲花,这是当年徽宗和高宗珍爱之石。乾隆随下令把这两块石头从千里外的杭州运到北京,放在汉白玉雕的基座上,置于圆明园中(今置中山公园)。由此可见,乾隆爱灵璧石达到痴迷的程度。
  现在的蒲松龄纪念馆,陈列一块灵璧石。那是蒲仙珍爱之物,和蒲仙“相伴至终”。
  名园巨苑里的灵璧石。灵璧石自古以来,是名园巨苑里的大摆设。
  宋徽宗建艮岳,作为御花园主景。周围十余里,高千仞可览都城,所用的石头“大率灵璧、太湖诸石”。园中一块灵璧石,名“庆云万态奇峰”,由徽宗赐名,题名并以“金饰其字,庇之以亭,以压众石”。
  现在北京北海公园,其前身是海陵王的御花园,名“琼华岛”。金天德年间,海陵王征调民工,把开封建艮岳奇石,运往中都(北京),将琼华岛扩建成山。“琼华春阴”诗云:“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至今琼华岛普安殿、正觉殿四周假山,有不少灵璧石散叠其中。
  明朝修建的故宫御花园里,灵璧石多处可见。钦安殿东边的假山中有,西边竹丛下叠石中也有。钦安殿周围十几座汉白玉雕制的石座上陈列的美石,其中有多块是灵璧石。
  苏州网师园“看书读画轩”和“冷泉亭”里各有一块玲珑剔透的灵璧石,皆是灵璧石的精品。
  改革开放以来,灵璧石不仅畅销于国内,广布于各大园林或作室内清供,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许多独立成景的灵璧石,在国内外美石展评中,屡获金奖,成为国内外赏石界和收藏家的宠物。

                                               米芾钟情灵璧石
  北宋书画家米芾(1051--1103年),字元章,爱石成癖,尝得奇石,具衣冠拜之,呼为“石兄”,人称“米石癖”。他最爱灵璧石。据《灵璧志略》载:“元章守涟水,地近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第,加一美名,入玩则终日不出。是时,杨次公为宪使,因往涟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邑付公,那得终日弄石,不省录郡事?’米趋前乃由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青润,宛转反复以示杨曰:‘如是安得不爱?’杨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嶂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顾杨曰:‘此石怎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余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处之,径登车去。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出书之,不复得。”
  据《渔阳公石谱》载,南唐李后主之有灵璧研山,传到米芾手里时,已成为著名的老古董了。当时,被称为“举世所宝之物”,“元章甚珍之”。宋《南村耕辍录》载有米芾画的“研山图”和他作的《研山诗》。诗云:“谁谓其小,可置笔研,石形如岱,顶有方坛。”
  不久前,从日本博物馆征集来的米芾特书的《研山铭》。铭曰:“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研山诗》和《研山铭》,从不同角度赞美灵璧石之美之奇,足见米老钟爱灵璧石之深。

                                          灵璧磬石歌(宋·方岩)
  灵璧一石天下奇,体势雄伟何巍巍。巨灵怒坳天柱掷,平地苍龙骧首尾。
  两片黑白腰夹之,声如青铜色碧玉。乾坤所宝落世间,秀润四时岚翠湿。
  鬼神上诉天公泣,谓为非常人致此。
  非常物可磨砍贼剑,可作击奸笏,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刚德。
  自从突兀在眼前,该山日夜君不见。杭州风流白使君,雅爱天竺双雪根。
  又不见奇章公家,太湖碧高下品题。分甲乙二公名与石不磨,公到方岩有灵璧。
  我来愿作灵璧歌,击石一唱三摩挲。秋风萧萧淮水波,中分南北横如戈。
  胡尘埋没汉山河,泗滨灵璧今如何?安得此名来岩阿。
  郁然盘礴中原气,对此后人慷慨歌。

                                                          磬石奏八音
  磬--石质打击乐器。
  从远古到现在,磬在我国的乐器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历代的磬是用哪里的石料制作的呢?
  灵璧产磬石,系十亿年前海藻化石,天然造就,“扣之金声”,把它制成“入”字形,其右股越长,扣之声音越低,反之越高,能发出1234567i八个音。如果把它制成条形,由宽厚到窄薄(宽厚部分发出声音低,窄薄部分发出声音高),有序扣之,仍能发出8个音,故又名“八音石”。它特有的高度完善的音律,以及清脆、明亮、悦耳的音质、音色,可与现代钢琴相媲美。因此,自远古至今,制磬以“灵璧磬石为上”。
  灵璧磬石山,在城北70里,古泗水之滨。古时洪水横溢,磬石山被洪水包围,远看磬石山如浮水面,古代称之为“泗滨浮磬”或“浮磬”。
  《尚书禹贡》就有“泗滨浮磬”和“徐州贡浮磬”(当时磬石山属徐州)的记载。可见,在三千年前的战国时代,灵璧磬石就广泛用于制磬了。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虎纹磬,虽无文字记载石的产地,但它“间有白脉如玉”,却是灵璧磬石特有的标志,因此,还不能排除不是灵璧磬石。
  此后,历代均有采灵璧磬石制磬的记载。
  两汉时期,磬石乐器进入鼎盛期,不仅有“编磬”,还出现了“垂磬”和“特磬”、“条磬”、“鱼磬”;不仅流行于民间,还登上大雅之堂“乐府”。《汉书·地理志》载“泗滨浮磬”,颜师古注:“泗滨之涯浮出好石,可为磬也”。隋唐时期,西域文化的引进,较为笨重的磬石乐器逐渐被较为轻巧的乐器所代替,但编磬和编钟,仍然成为约定俗成的礼乐之用,在宫庭乐器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代,还作为校音器“审谛音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隋县出土一组编磬,经鉴定为1500年前的产物。其石亦“间有白脉如玉,磨之有光,可以鉴人”,具有灵璧磬石特点,亦有可能是灵璧磬石。
  《晋书》载,皇帝曾敕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以备大乐江左”。
  唐“天宝中,废泗滨浮磬,以华原石代之”。
  《宋史》,“乾德四年,和岘议令采泗滨石编磬。皇佑三年,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采磬石”。
  元世祖下诏:“取石泗滨为磬”。至元二十六年,大乐正赵祖荣奉旨来灵采磬“二百八十悬”,用于“审谛音律”。
  明太祖朱元璋准备登基,特“自灵璧制磬”为奏乐之用。
  清代,各地来灵璧采石制磬者极为频繁,多为皇家祭祀或祭孔之用。现在北京故宫和山东孔府陈列的编磬,皆有案可查:“石产灵璧”或“灵璧贡”。
  民国年间,“上海大同乐会”,参照历史资料,用灵璧磬石成功地制成一套仿古编磬,其音质、音色与孔府保存的灵璧磬石制作的编磬,无多逊色。
  近期,日本、瑞典等国一些研究中国古代乐器的专家称:中国的古代“编磬”,可称为古代的钢琴,比喻未必不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一些音乐院校和团体,不断来灵璧采石制磬。1985年,南京市文工团在灵璧石雕工艺厂的帮助下,把“条磬”、“鱼磬”搬上舞台,受到专家和听众的关注和好评。


  附注:本文选自解安中、王少淑编著的《灵璧历史风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二部分--“石之精灵,人间罕见”,本网站录入时对个别文字稍有调整;为方便阅读,分上、下两部分刊载,此为上半部分。《灵璧历史风云》全书共九部分:一、楚汉决战,霸王别姬;二、石之精灵,人间罕见;三、神州一绝钟馗画;四、沧海桑田,考古新得;五、古今名人,各领风骚;六、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七、园林胜境,名人咸集;八、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九、古风旧俗,温故鉴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