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魅力灵璧 > 文化旅游 > 文化灵璧

石赏本没有路

文章来源:中国石文化浏览量:发表时间:2005-04-21 11:11
字体大小:【    】
   《赏石文化》总第四期中,有一位先生写了一篇题目为《奇石理论与‘艺术’概念》的文章,文中写到:“奇石恰好贵在自然”。奇石为什么不是“艺术品”?不能使用“艺术”概念,就在于恰好贵在“天然”生成,来不得人工加工,即对艺术技艺的否定。
  所以,在美学家那里,无论王朝闻或王世德或如我这样“滥竽充数”的四川省美学学会会员,只承认奇石具有“审美品格”和“审美特征”,不能同意它有“艺术品格”和“艺术特征”。不是我们不能“从善如流”,因为“美学原理”不可逾越。说奇石是“艺术品”,不是“善”,而是谬。
  这也难怪,就连石头的名称、概念界定、标准划分都未公开确定的赏石界,怎么就能把人们视为大小石头的石头推崇为艺术品呢?那赏石的人不就堂而皇之的成为鉴定艺术品的美学家了吗?我觉得有这种嫌疑,也容易造成这种误解。但大可放心,目前玩石界最高头衔还没有一个美学家的任命。
  赏石之路,可谓艰难,随着人类的起源,伴着人类的发展,每当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一步,赏石之路才有所拓宽。它就象摸天的云梯,梯有多长,天就有多高,有谁知道,天外的天,浩渺无边。
  目前赏石的标准已由瘦、皱、漏、透,发展到形、色、纹、质,这主要是绘画像形石作为人们观赏物的大量涌现,原来的标准已显的苍白无力、无法涵盖的结果。这真是梯随天长,天随梯升。
  当这位先生也同意黑格尔所说“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个理念,说服他接受王朝闻老师认可的奇石具有相对艺术性,和赏石界范念鲁先生定位的供石是准艺术品,才有了认同的可能。
  当美学家参照着自然物体在描红时,画出来的临摹物叫艺术品。因为这个过程叫技巧美,也叫技趣。还有形式美叫形趣,内容美叫意趣,这是衡量是否是艺术品的三大准则。在这标准的指导下,我在想,临摹的山,因搬不动,它不是艺术品。临摹的树,因不能移,它也不是艺术品。但人体模特按美学家的艺术眼光进行构思、定位,这时的人体造型叫什么?画出来的人很有艺术感,造型也很美,这叫艺术品。可是,这个人体造型确实具备了艺术品的形式美、内容美、技巧美,并含着美学家较高的艺术手段和多年的凝炼与创造。在临摹过程中没有拍照,更不允许外人进入,绝对做到了艺术品的首创性和不重复性。更没有服装师、化妆师、模特教练、灯光师更多的包装。你说,她身上是社会美与艺术美多呢?还是自然美更多呢?即使不是搞美学的,也能看清这个问题。
  我实在不知道这位先生是美学家呢,还是美学理论的“捍卫者”,对现行的供石理论又研究了多少,见过几方鬼斧神镂、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奇石。当你的认识停留在工笔画的艺术层次上时,又怎能接受大写意作为美学界新艺术的追求呢。会不会也对着美学界说,象就是善,不象就是谬,不是我们不能从善如流,而是“美学原理”不可逾越,说“似象非象”是艺术品,不是“善”,而是“谬”呢。我真想知道这位先生摸天的梯子到底有多高。
  奇石因放置方式而得到改变,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艺术品了。
  我认为,中国的供石正在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部分原因是我们现在知道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可以根据它们自身的价值来理解它,现代主义不得不创造一个和时代科学技术相称的艺术形式。
  摘自理查德.罗逊布罗姆的文章《一个艺术家的收藏》
  供石的底座,很大程度不能说是艺术包装,而是定位,是定位了的自然艺术,也可以说是定位后的创造自然艺术。如果做两个底座,可不同角度去观赏,那就是再发现再定位。包括起名,有人把一方供石看成鸟,有人却看成凤凰,这也是发现与再发现此供石具有艺术品格与艺术特征的过程。我想,如果把毕加索的画倒挂,谁还能称其为艺术品?如果毕加索的画倒着的比正着的形式美、内容美、技巧美还要美,那不是再发现与再创造又是什么?这180度的掉转,包含着他毕生的才学和超越大师的灵感,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供石确是可能的,并经常发现。
  综上所述,供石如此接近艺术品,按艺术品的标准去要求都很难将它排除在外,怎样给它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当一百年前,有人说我要到月球上去,全世界的人都会说这是痴人说梦。但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说吗?有,但那一定是痴人了。
  早在99年,范念鲁先生(中国雅石协会主任)在出版的《供石品级划分与鉴赏》一书中,就奇石是否是艺术品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与准确的定位,解决了赏石界千百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把已知的石艺术划分为三个层次:
  1、纯艺术品
  纯艺术品即以人为创造为主的石艺术品,如石雕、石刻……。其特点是:以石的本体为材料,经创作加工外在的表象而形成的艺术性。
  2、准艺术品
  准艺术品是以自然力“创作”为主的石艺术品,即可供室内陈设与收藏的象型石、书画石、化石、矿物晶体、陨石等等。其特点是,石的本体表象形成艺术性,作者的选择与加工均被本体表象的艺术性所服从,这正是我们所称的供石艺术。
  3、非艺术品
  非艺术品是自然力“创作”的,又是人们无法加工选择的“艺术品”,如自然山水中的山峰、巨石等,在自然力作用下造就了一定的艺术性、奇特性、故事性,以及超自然现象的景观石,其特点是自然产物,不存在人类意识与“作者”思想感情。
  范先生以他几十年对美学潜心研究与实践作为赏石的理论基础,经任三届赏石展评委,故使他较全面地了解奇石的分布、种类、质地、所呈现给人类的艺术氛围,才会有以下精辟的论述和准确的定位。
  因为艺术品被其艺术属性所决定,只有具备艺术目的的物才可能是,或相当于是艺术的物。
  任何一种艺术分类都是建立在对艺术概念准确界定基础上的,如果艺术概念不能界定,那么,艺术分类必然失去准则。
  供石艺术的分类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虽然供石艺术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来说形成的较早,但却大器晚成。究其原因,是它的准艺术特性所决定的,没有艺术便不可能有准艺术。故而,只有在各艺术门类已基本发展成熟的今天,供石艺术才不失时机地为自身的发展需求摇旗呐喊。
  供石艺术是以石为材料表现自然造型艺术的。从作品看,它不属于建筑造型,而类似于雕塑与书画造型艺术,这里之所以用类似一词,是因供石艺术的自然造型只是像某一种艺术,而不是某一种艺术,否则供石艺术也就不存在了。而供石艺术的“像”和“类似”也正是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所在。
  摘自《供石品级划分与鉴赏》
  当供石已能分为类雕塑、类书画、类国画、类油画、类水粉画、类素描等时,图案石的称谓就显得很浅了。
  当对供石进行品级划分和概念界定时,一般俗称就不科学了,像赏石、观赏石、奇石等等,也就像,我要买全部水果或我要买全部香蕉,它的概念是决不一样的。
  当人们在商讨像好还是似像非像好时,我们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研究了。然而,喜欢却不是标准,那只是个人行为。这里有个到位度的问题和鉴赏水平问题,“度”需要标准,但不是标准。
  当有人说鉴赏别人的东西不是创作时,我同意这种看法。当鉴赏自己的发现和创作时,那就是创作,否则还会是什么。
  当有人说无论人为艺术还是天然艺术都是客观存在的,我却不敢苟同。天然艺术,它需要人的认可和确认,如果没有艺术,又怎么会有天然艺术,客观存在的只能是天然,而不会是天然艺术。
  前人的脚印就是后人的路。有人不按前人的脚印去重复,这才会有路。否则,几千年后仍是一行深深的脚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