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魅力灵璧 > 文化旅游 > 旅游景点

探寻宿州·灵璧奇石文化

文章来源: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浏览量:发表时间:2022-04-11 15:13 责任编辑:文化和旅游局
字体大小:【    】

 

 

 

 

    灵璧县位于淮北平原,北依徐州,南邻蚌埠。“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故名 “灵璧”。灵璧有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钟馗故里、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一奇一美一神,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旅游文化典范基地”“中国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荣膺第十八届、十九届、二十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入选“大中华区最具魅力特色旅游目的地”名单。

 

 

 

灵璧石形成(科学推测版)

 

 

 

灵璧县境内在古代震旦纪期间(距今约8亿—4.4亿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境内,使灵璧成为一片浅海的海滨。这个时期,原先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形成礁体,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发育成各类石矿体。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

进入古代(距今约4亿—2.3亿年),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为陆地。后经过华力西构造运动,又下沉为浅海泻湖。直至中生代(距今约2亿年),经印支构造运动后,这一带才隆起为陆地,海水从此销声匿迹。同时,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境内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出现了岩浆岩地质。

进入新生代(距今1.2万千年),在石灰岩溶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近100万年,形成了第四纪冲击平原地层。上述地层多数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数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剥蚀残丘处。经过复杂漫长的地理变化,形成了特殊地质和造型的灵璧石。


灵璧石形成(神话传说版)

 

 

 

大约在8亿年前,在孕育灵璧奇石的这土地上,也就是现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北渔沟地区,太阳炙烤着这片大地,大地张开一道道裂缝,像一张张饥渴的嘴在向天祈求着雨露的滋润,苍天无意可奈何,炙热不减的烤着大地,几近萎靡的大地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怒火,他开始颤抖,不平的热血顺着干裂的嘴巴喷涌而出,他开始了,呻吟、低吼、咆哮,反复是发泄引发了他原始的狂性,心胸中的血液愈加奔涌,他开始撕扯耙抓自己的身体,终于还是没能经受内心的膨胀,整个高傲身驱在刹那间崩塌四散,远处的大海听到了大地那最后吼一声撕心裂肺的吼叫后奔涌而至,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未来得及解救大地饥渴的心,她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身子来抚平大地那干枯的尸身,在此形成了浅海,这片大地的生命并未就此终结,而是进入了深深地沉睡,并与海水结合,孕育出大量的原始生命——浮游生物藻类,这就是灵璧奇石的前身。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不断地流逝,时代不停地更迭,这片浅海里的生命不知更新换代了多少代,大量的死亡生物的遗体混合着海水中的碳酸盐一起静静地安息在海底,越积越厚,层层叠叠再次回到大地的怀抱,和大地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岩石。

这些岩石因为融合了众多的生命,也变得生动起来,各色花纹图案遗留了下来。后来,沉睡的大地多次醒转,这些融合了生命的岩石也在醒转大地的运动中发生分裂、变形。再加上亿万年雨露的滋润洗礼,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灵璧奇石。

灵璧石历史渊源


 

     灵璧自古出奇石,在唐朝时就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

 

 

 

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观赏石,又称“奇石”、“巧石”、“石玩”、“欣赏石”等,大都形状奇特,色泽艳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经过采集、修整或略作加工后,尚可成为一种特殊的天然艺术品。

 

灵璧石特点

 

    观赏石应具有形奇、纹妙、色美、质精的特点,有些观赏石还讲究“瘦、绉、透、漏”四形,或“清、奇、古、丑、朴、拙、顽、怪”等。归结起来是取其自然美。中国石文化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汉唐以来已被较多注意,不少文人墨客以赏石、藏石、论石为乐。至近代更为发展。

灵璧石,又名磬石,产于安徽灵璧县磬云山,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贡品。它漆黑如墨,也有灰黑、浅灰、赭绿等色。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更奇的是击打灵璧石做的磐。“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这是一首宋代人赞美灵璧石的诗。灵璧石之美为古今名人所喜爱,是藏石爱好者搜集的对象。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

灵璧石主要特征概括为:“三奇、五怪”。三奇即色奇、声奇、质奇,五怪即瘦、透、漏、皱、丑。

 

 

 

一奇为色。黑如墨玉,磨之可为镜;白色则泽润如羊脂,犹如一团白云;彩色石红、黄、青、蓝搭配,美不胜收。

二奇为声。犹如金振玉鸣,历来有金石之声的说法。叩之有声,克谐八音。灵璧磬石在古典乐器中鹤立鸡群,向来被皇家宫廷所喜爱。可以制成编磬、垂磬、特磬和鱼磬等。据《文房器具笺》记载:“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余,古之遍磬也。有灵璧石色黑性坚者妙,悬之斋中,客有谈及人间事,击之以待清耳”。由此看来,灵璧石优美的音质,不仅上层喜爱,庶民百姓也爱不释手。

 

 

 

三奇为质。灵璧石在所有的奇石中,硬度最好,处于4度—7度之间,最利于长期收藏。其石,质经有关部门测定,无放射质,无有害化学成分。1994年经国家建材测试中心化验分析,灵璧石中含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锶的含量高达0.48%,具有促进人体健康,抗癌增寿的功效。所以利用灵璧石制作的各种工艺品,是符合环境保护和国际流行的绿色用品之要求,深受海内外普遍欢迎。它是集鉴赏、收藏、实用、工艺、保健于一体,是其它奇石都难以媲美的石中之奇。

 

 

 

一怪为瘦。瘦——体态窈窕,实兀嵌空。乃阳刚之谓。以石体而论,其势棱角毕现,刚硬苗条,中枢坚挺,不肿不疲,骨气昂然。

二怪为透。透——洞豁贯穿,玲珑剔透。石多孔多洞,灵动飞舞,仰俯观而多姿多势。古人云:石以玲珑透空者为上品。透——可活全石,也符合阴柔为清的审美观。存世的古代灵璧石“中华峰”可称透之美石之典型。

三怪为漏。漏——空穴委曲,鬼斧神工。漏者,茅屋夜雨,柳稍垂露,上下可穿行也。上可乘天冰,下可接地气,惟漏可行。石峰有漏,则体若莲瓣,翻唇吐樱,跌宕多姿,疏朗明了。上海豫园中有一古代灵璧石名为玉玲珑(又说太湖石),可谓“漏”之神品。朵云突兀,万窍灵通,一孔注水,孔孔皆出,若自下焚香于一孔,则众孔皆烟。何不为奇也。

 

 

 

四怪为皱。皱——皱毂叠浪,岩窦纵横。皱石之外像。其纡回峭折,氤氲连绵,起伏松弛,阴阳正背,石肤收放皆归于皱。灵璧石的皱象犹如斧劈千仞;似海浪层层,大雪叠叠;象春风吹碧水,微波滚滚;石肤若披麻,千丝万缕。其之“皱’’真奇也。

五怪为丑。丑——丑极则美,美极则丑。丑而雄,丑而秀,乍看怪丑,实则娇美。丑是自然天成,大璞不雕、返璞归真的美学观念,是赏石文化的最高品位。

 

 

 

灵璧石瘦者铁骨铮铮,透者跌宕,漏者遒逦,皱者江河行也,丑者藏美丑而不丑。灵璧石可谓一石一景,一石一物,形态大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灵璧奇石文化园部分奇石欣赏

 

 

                                                         “笑口常开”

 

 

                                                          “国宝”

 

 

                                                           “将军峰”

 

                                                       “沧山秋韵”

 

 

                                                       “和平使者”

 

 

                                                       “蹉跎岁月”

 

 

                                                            “山川壮丽”

 

     灵璧奇石文化园位于灵璧县西南的汴水之滨,是以徽派建筑为主的主题文化园,园内名贵树种、别致的回廊、曲桥、古亭等相映成趣,中心建有环形湖以及灵璧县博物馆。以“九龙壁”磬石和“笑口常开”纹石为代表的近千块园林石如珍珠般散落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佳木奇石满园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