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汛抗旱工作准备情况(1-5月份)
1.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县防指及时调整充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完善县级防汛指挥体系,先后出台《灵璧县2023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2023年县政府领导防汛抗旱责任分工》等文件,压实领导、部门和属地责任。分级落实4座小水库、14座大中型涵闸、16条河道堤防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制定小型水库洪涝灾害风险区避险网络,实行网络化责任管理。明确县、镇、村三级防汛抗旱包保机制,完善行政、技术、管护三位一体的防汛抗旱责任体系,建立防汛抗旱“叫应”工作联动机制,确保防汛工作的各个环节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推动落实20个镇(开发区)建立对应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明确各自防汛职责,确保防汛抗旱指挥体系上下对应、通畅贯通。
2.切实抓好各类预案修订。充分结合本县水情工情特点及防汛抗旱应急减灾救灾能力,县防办进一步细化监测预报、会商预警、响应启动、应急处置等机制,全面修订《灵璧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优化完善《灵璧县九顶、洪山水库运行方案》《灵璧县洪水调度运行方案》及《灵璧县城市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灵璧县城区防汛应急预案》。为落实水库下游影响区人员安全,县防办印发900余份明白卡发到朝阳、下楼等镇及影响区域的学校、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扎实开展汛前隐患排查。县防办组织应急、水利部门对辖区内主要防洪工程进行全面摸排,尤其对河道、堤防、涵闸、泵站工程隐蔽部位及老险工险段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对浍沟闸、灵璧闸、九顶水库、新濉河堤防等县内重要防洪工程进行专项摸排,形成“一库一表”、“一闸一表”、“一堤一表”。对查出的5处病险工程、3处堤防开口子工程,县防办逐一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并对工程除险进行跟踪督办;目前,5处病险隐患、3处开口子工程、6处在建工程施工围堰,已于4月底全部整改到位。
4.积极落实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以实物储备的形式,积极筹集防汛抢险物资。目前,县防指已储备救生圈3000只、冲锋舟7艘、橡皮艇12艘、各类编织袋5万条、排涝水泵83台以及照明设备、发电机组、无人机等抢险救生机具20余种。应急局使用4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如期完成一批抗洪抢险、应急救援装备购置。同时,各镇按照县防指的要求,积极储备、逐年补充防汛物料,备存于险工险段处,以保障汛期度汛工程的应急处置和安全运行。
5.强化队伍建设和应急演练。根据辖区工情险情特点,各镇及防汛重点单位均已组建应急抢险队伍、群众性巡堤查险队伍。据统计,全县已落实防汛抢险应急专业队伍4支150人,群众巡查队伍19支993人。同时县防办加强与消防救援大队和蓝天应急救援队的沟通协调,构建畅通的应急抢险救灾机制。4月27日,县防办会同应急、水利、国资集团等单位在北沱河汤桥闸开展巡堤查险、子堤加固、工程抢险等4个科目的防汛抢险救援实战实训,确保关键时刻,应急抢险队伍能充分发挥处置突发险情时尖刀和拳头力量。
6.加强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渔沟镇、浍沟镇作为我县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试点镇。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督促落实。县防办多次到两镇加强组织协调及业务指导,保障两镇建设任务落地见效。目前,两镇多方筹措资金,正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相关要求同步推进落实,确保在省市规定时间内完成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
(二)入汛以来的汛情防御工作(5-8月份)
入汛以来,我县先后遭受4轮强降雨的侵袭,截止到目前(5月1日—8月18日),全县平均面雨量为451.6毫米,占年均量的53.1%。5月份全县平均降雨量为112毫米,比同期降雨偏多6成,降雨中心为高楼镇,一日最大降雨为106.7毫米(5月3日)。6月份平均降雨86.6毫米,较同期偏少4成。7月份平均降雨216.7毫米,较同期正常,最大为浍沟镇一日降雨176.8毫米(7月3日),合50年一遇。8月(1日-18日)全县平均面雨量为30.8毫米,较同期偏少7成。从入汛后的整体降雨态势分布来看,我县新濉河流域降雨较大,唐新闫流域及两沱流域降雨相对偏小。不连续短时强降雨致使新濉河、唐河及其它河道水位小幅度上涨,但均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运行,部分碟形洼地出现短时积水,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农田渍涝。
入汛后,县防指分级落实4座小水库、14座大中型涵闸、16条河道堤防防汛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推动落实20个镇(开发区)建立对应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加强渔沟、浍沟两镇基层防汛抗旱应急能力达标建设。如期完成40万元防汛抢险物资的购置。为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县防指成员单位及各镇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及时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为持续摸排整治隐患风险,县防办组织相关单位抢抓主汛期前时间窗口,对在建涉水工程、河道行洪障碍、重点涵闸等重点区域、部位进行再排查、再整治,进一步压实属地、部门和管理单位责任。跟踪督办5处病险工程加固、3处开口子工程恢复、6处施工围堰拆除,确保工程具备度汛条件。预报强降雨过程前,县防办及时与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联系,适时进行电话会议会商,根据降雨分布及我县近年来的水系变化情况,研判雨情发展态势,并向重点防汛单位发出预警,要求提前做好暴雨应对。对北沱河汤桥闸、新濉河S224跨河大桥等重点在建工程进行点对点调度,确保度汛工程安全。出现红黄暴雨预警时,县防指全面落实临灾预警“叫应”联动机制,及时将叫应信息传递到基层防汛责任人,第一时间提醒灾害影响区防范应对。
进入主汛期,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多次赴新汴河、唐河、新濉河、浍沟闸、潘集闸等重要防洪工程查看运行情况,并要求有关部门要压实责任,做好工程抢险应急准备,提前巡查排险,确保防汛工程平稳安全。强降雨期间,县、镇防汛包保责任人第一时间下沉一线、靠前指挥。
7月2日至4日,我县普降大雨至暴雨,县防办根据各涵闸的特征水位及实际运行状况,综合考虑上游来水和区域来水,统筹防汛抗旱需求,对14座大中型涵闸,严格按照汛期水位控制,提前24小时预降水位、预泄腾库。并根据降雨的范围和强度,分别对新濉河、唐河等主要河道及其支流错峰调度,确保河道洪量平稳安全过度。
进入汛期后,县防指在责任落实、隐患排查、预报预警、值班值守等方面抓紧抓细抓实,强降雨期间河道、水库、水闸等防洪工程均无险情报告,全县防汛态势整体平稳安全。
(三)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提高干部思想认识。当前,我县仍然处于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造成的突发性强降雨随时可能发生,各镇(开发区)和有关部门时刻保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警惕,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岗位、深入一线、高度警惕,严防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力避免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
2.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县防办将组织有关单位对所辖范围内的各类重点隐患区域,再次开展隐患排查,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要以责任措施落实、防汛救灾工程建设为重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任何一处死角和隐患,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治销号,确保汛期安全度汛。
3.重点抓好监测预报预警。各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汛情的发展,应急、水利、气象、国土等单位要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会商研判和决策调度。对灾情风险预警要做到精确预报、滚动播出,要在第一时间将临灾预警传递到镇、村(社区),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做好应急值守抢险准备。各镇(开发区)、相关成员单位要严格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上报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提醒综合性消防救援大队、蓝天应急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及县镇常备抢险队伍等加强备勤状态,确保发生险情后快速高效处置。
5.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县防办、水利部门要统筹做好雨洪资源的蓄泄兼顾,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抬高河道水位,增加蓄水库容,严防我县发生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等自然灾害。要根据降雨的分布和大小,适时调整下泄流量,控制好水闸运行水位,精确指导灵璧闸、浍沟闸、潘集闸、汤桥闸等主要涵闸的调度运用,确保我县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