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镇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以“补齐短板、拉长长板、加强底板”为总抓手,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稳步向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良好。现将我镇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黄湾镇位于灵璧县南部,辖1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5.3万人,耕地15万亩。现有脱贫人口1390户4526人,监测户111户351人。我镇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优质粮复种28万亩,花生20000余亩,特色种植有蜜薯、红薯、高粱、草莓、瓜果等特色农产品。养殖业主要是黄牛、生猪等,现有肉牛养殖大户10户,肉牛年出栏2000头以上,投资600万元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9000平方,生猪产业有行业龙头企业燎原农业。镇内现有省级粮食储备库4个、秸秆收储企业23个,农事服务中心2个,省级农机合作示范社1个。2022年,黄湾镇砂坝村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获批省级耕地保护补偿激励乡镇。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部署。镇党委会、理论中心组、镇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政策学习会、工作部署会、调度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谋划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完善工作机制,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镇明确1名副书记和1名副镇长分管乡村振兴,配强乡村振兴工作站,重组充实农经站,建强工作队伍,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机构,凝聚工作合力。强化工作推动,将乡村振兴工作排在首要位置,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下发工作重点,调度工作完成情况,将各村、各单位乡村振兴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及时约谈提醒。
(二)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记粮食生产“国之大者”,积极打好粮食生产主动仗,小麦实现“九连丰”。强化工作责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坚持党政同责,种粮任务到村,涉农站所齐抓共管,加强农业主体培育,新增合作社、家庭农场1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保有粮食生产15万亩,小麦亩均产1400斤,玉米亩均产900斤,粮食安全有保障。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设优质小麦示范基地20000亩,推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600余亩,推广大豆轮作种植6900亩,全镇15万亩小麦赤霉全覆盖两轮统防统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年举办培训班6次,培训人次500余人。推行机械强农。全镇大型拖拉机2981台、联合收割机443台、农机具9500台,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严守耕地红线。全镇分三个片区巡查违规占地情况,启动田长制网格化管理,坚持动态执法巡查,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完成复垦土地850余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王桥、双桥1.42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张龙、宋河1.4万亩在建。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持续推动常态化大排查,多举措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镇新纳入监测对象户18户82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全镇1501户脱贫户及监测帮扶户制定2022年帮扶方案和措施,优化调整6名乡村振兴专干,充实了乡村振兴队伍。二是持续开展“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巩固工作。组织135名网格员对全镇农户开展全面排查,全面消除“三保障一安全”问题。三是做好衔接资金项目及资产管理。全面核查2013年以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落实产业项目资金115万元,完善养牛基地、草莓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实施产业到户奖补项目332户75.7万元。完成贴息小额信贷293户1445.6万元,处于全县先进位次。四是多措并举推进稳岗就业。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人群外出务工1695人,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力度,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85个。
(四)加快产业振兴发展。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动机械强农、科技强农,促进农民增收,普及良种选育,种植优质小麦8万亩,持续推进全域15万亩小麦“一喷三防”,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加强农业主体培育,新增合作社、家庭农场1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立足区位优势,调优产业结构,推动砂坝草莓、三桥西瓜、晏路红薯、朱圩大米、双桥水果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全镇种植绿色农产品5000余亩。扶持黄牛产业发展,鼓励大户新建标准化养牛棚2000平方,推进陆集“肉牛+秸秆+蚯蚓+草莓”循环农业园完善提升,落实肉牛及附属产业奖补22.8万元,全镇肉牛存栏达2000头以上。
(五)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监督长制改革,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镇村两级河长严格履行职责,定期开展巡河,完成沱河、葛沟、新姚沟、朱砂沟等大中沟水草垃圾清理60余公里,拆除违章建筑物2处。完成南沱河滩地发包110亩,推动林区造林增绿140亩。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先行、先点后面的原则,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大比武”,设立红黑榜,突出干部带头、全员评比,激发群众参与意识,共清理垃圾38000方,户厕改造420户,治理汪塘50面,乡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养殖户13家。全域推行秸秆综合利用,15万亩小麦玉米秸秆实现“五化”利用,高质量完成午秋两季秸秆综禁工作。
(六)深化推进乡村治理。积极探索推进乡村治理改革,不断夯实基层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强化乡村法治、提高乡村德治水平,逐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大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一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把乡村治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制定工作清单,以清单化方式逐项推进落实。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多网合一,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重要抓手,以“一抓双促”为主要措施,聚焦“四提升行动”,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建设。2022年完成王桥村软弱涣散整顿工作。三是加强村级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各种检查评比事项多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上,严格落实村组网格管理机制。四是强化村民自治,增强民主活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黄湾镇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有效、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五是强化乡村法治,提高法治意识。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与镇司法所密切配合,宣传法律知识对村民进行一对一讲解,确保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完善14个村内图书阅览室并对村民开放, 推动村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六是强化乡村德治,营造文明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服务典型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
(七)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建设。加快推进镇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进度,主体已完工,已加紧采购配套医疗设施。加快宜居小城镇建设,自筹资金600万元实施学府路改造和灵中运河景观带建设,已基本完工。投资100余万元新建镇消防站。谋划连接石湖高速投资9000余万元的灵石大桥项目已经立项。加强农村道路安全管理,重要道路两侧新修护栏32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深入实施“暖民心”工程,新建老年助餐点两个、便民停车场两个、快乐健身点四个,完成菜市场改造。完成砂坝蒋李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建成王桥村、庙李村、砂坝村、单营村水利闸5座并投入使用。努力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2022年全镇居民养老保险续保率102.78%,续保率位居全县前列。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全年发放低保金801.4万元、五保金119.9万元。建好退役军人服务之家,发放优抚对象生活补助资金163.5万元,发放军人慰问金 46.8万元。
(八)建强基层红色堡垒。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现守底线、固成果、促振兴。一是强化镇村党组织书记责任。严格执行《实施办法》《责任制办法》等,落实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格局。二是建设过硬乡村振兴队伍。针对村两委、专干、网格员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理论测试、参加乡村振兴夜校等方式开展培训,提高政策水平,掌握业务知识。三是压实五大帮扶责任。领导、单位、驻村、社会、结对等帮扶工作常态化落实,定期深入村组农户走访调研,12名驻村工作队员尽心尽职,发挥优势促振兴。合工大积极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四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农事服务等创新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注册合作社、流转土地、秸秆经营权发包等,砂坝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全镇秸秆经营权发包收入增加86.4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的紧迫性不够,方法不多。二是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还不足。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乡村振兴的力度还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黄湾镇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凝聚多方力量,全力抓好乡村振兴工作落实。一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紧迫感,提升工作能力。二是聚焦目标任务,用好财政衔接资金,聚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实现村级有钱办事,群众“富口袋”的双赢。三是坚持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因地制宜,逐村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丰富乡村功能,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移风易俗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为突破,引导新时代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村落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