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模式。即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通过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扶贫产业,独立生产经营实现增收脱贫。如虞姬乡朱桥村贫困户刘勤灵,在金融扶贫服务室的帮助下,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购买仔猪20头,发展繁育养殖,一年内就已经出栏育肥猪20头,盈利7000元,当时还有存栏40头,其中20头待出栏,按当前市场行情可盈利10000元,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一年获益17000元,像这样的贫困户该村还有近10户。
二是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模式。即贫困户与贫困户,或与一般农户,或与能人大户、农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种代养、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合伙经营,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如虞姬乡益新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月,以白羽肉鸡养殖为主。2018年,合作社通过户贷户用合伙发展,与养殖贫困户签订协议,建立合伙发展关系,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回收产品,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目前,益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带动14户贷款贫困户从事肉鸡养殖,规模达11.2万只,每只利润3元左右。如贫困户崔志玮2018年从银行贷出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同益新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订单合伙发展养殖肉鸡。目前,崔志玮家一年可以出栏4批肉鸡,一批9000只左右,年出栏可达3.5万只,年收入约10万元。
三是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模式。即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产前培育、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标准生产加工,统一销售,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学有标杆、干有标准,学习技术、学会经营,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如灵璧县大庙乡雅丽竹枝加工专业合作社的42户贫困户,采取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标准分散加工、统一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在避免同质产业恶性竞争的同时,原料成本下降10%,销售价格提高15%,销量扩大30%以上,生产加工量和销售量增加了2倍,入社贫困户年收入达2.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增收致富。
四是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即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成立新的经营主体,并确定抱团贫困户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社的经营主导权,引入和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和服务优势,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保证合作社和贫困户资金安全、收益稳定和生产就业能力提升。如灵璧县尹集镇充分发挥镇域内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优势,积极引导所辖1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7个)分别成立了1家村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共吸收107户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利用入社贷款贫困户53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购置107台打捆设备,占股51%,光大生物质发电厂出资514万元流动资金,占股49%,成立了灵璧县兴村秸秆综合利用联合社。为稳定秸秆收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收购、加工、收储等一体化综合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益,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与灵璧县兴村秸秆综合利用联合社签订秸秆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20-30元/吨收购联合社秸秆,联合社负责统一组织秸秆收购、打捆、收储、运输和作物灭茬等工作。联合社经营收益的80%按入股资金比例向入股贫困户分配,每年户均收益5000元左右。同时,联合社在秸秆收储草场设置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全程参与秸秆搬运、草场看管等环节务工,用工优先安排贫困户,每人不低于50元/天。目前,基地吸纳100多名贫困人口务工,每人每年增收近8000元。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将股份收益回馈给村,作为各村集体经济用于贫困事业,村集体收入增加4万元左右,真正做到了贫困户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一举数得”。
“一自三合”模式案例
一、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模式案例
案例一
虞姬乡朱桥村贫困户刘勤灵,在金融扶贫服务室的帮助下,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购买仔猪20头,发展繁育养殖,一年内就已经出栏育肥猪20头,盈利7000元,当时还有存栏40头,其中20头待出栏,按当前市场行情可盈利10000元,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一年获益17000元,像这样的贫困户该村还有近10户。
案例二
渔沟镇马集村贫困户马万里,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16年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购买鹅蛋孵化小鹅,发展繁育养殖,现在鹅场一共有7000只鹅,有4000只已经产蛋了,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光是卖鹅蛋和鹅一年纯收入就有30余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致了富!
案例三
禅堂乡司庙村贫困户张夫昌,一位靠着养牛而让全家生活逐渐步入小康的一名普通老百姓。在金融扶贫服务室的帮助下,用小额贷款5万元做铺垫购买了3头牛,在自家的院内建了几间牛舍,把买回来的牛悉心的养起来,通过夫妻两人的悉心喂养,规模逐渐强大起来,从原先的3头牛规模发展到8头,年获益2万余元。虽然自身和妻子都患有残疾,但靠着坚强的毅力,在扶贫小额贷款的支持下逐步让一家人的生活好了起来。
案例四
开发区西集社区贫困户西中军,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帮助下,申请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用于做温室大棚,发展绿色蔬菜种植,现共有3个温室大棚(三亩),一年中上半年种植花菜,盈利1万元,下半年育苗种植番茄,因市场需求量大,预计盈利2万元。5万元的小额贷款,一年内可共盈利3万元,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
二、合伙发展闯新路 金融扶贫结硕果
----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模式案例
灵璧县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过程中,针对贫困户“选择产业项目难”“筹集发展资金难”“生产经营管理难”“拓展市场销售难”和“怕亏本折钱”等“四难一怕”问题,主动作为,通过各级帮扶干部入户走访,积极筛选有意向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同时积极穿针引线,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合伙发展关系,使贫困户获得技术支持、生产服务和市场“通道”,有效解决了“四难一怕”问题。
案例一
益新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月,是以白羽肉鸡养殖为主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占地60余亩,投资3000万元,年出栏350万羽,年纯收入1000万元左右。2018年,合作社通过户贷户用合伙发展,与养殖贫困户签订协议,建立合伙发展关系,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控、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回收产品,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目前益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带动14户贷款贫困户从事肉鸡养殖,规模达11.2万只,每只利润3元左右。如贫困户崔志玮2018年从银行贷出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同益新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签订订单合伙发展养殖肉鸡。目前,崔志玮家一年可以出栏4批肉鸡,一批9000只左右,年出栏可达3.5万只,平均每只利润可达3元,年收入10万元。
案例二
绿康缘蛋鸡养殖场是国家农业部挂牌的标准化示范场,安徽省龙头企业,每年生产“绿康缘”品牌优质鲜蛋2000多吨,95%以上产品通过订单销售到大型连锁超市和食品公司。通过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联动,我们确立了31户贫困户从事蛋鸡养殖,与绿康缘蛋鸡养殖场建立合伙发展关系,计划通过两个阶段,逐步建立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模式,最终带动养殖规模达5万余只。
第一个阶段,贫困户将信贷资金投入到绿康缘蛋鸡养殖场,和绿康缘蛋鸡养殖场签订合伙发展协议,绿康缘蛋鸡养殖场给贫困户提供有偿就业和免费技术培训,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让贫困户学会从事蛋鸡养殖的全套生产技术。贫困户在绿康缘蛋鸡养殖场学习期间,每年能够获得务工收入不低于4000元。
第二个阶段,贫困户在学会技术之后,企业全额退还贫困户的信贷资金,并成本价帮助贫困户建成鸡舍直至投产。在贫困户自主从事蛋鸡养殖期间,由绿康缘蛋鸡养殖场统一成本价提供鸡苗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服务、统一回收产品(根据市场收购价上浮5%),确保贫困户养有所得。
2019年以来,绿康缘蛋鸡养殖场共带动养殖规模达39650只(完成计划的79.3%),每只蛋鸡年均利润13元左右。
案例三
灵璧县大庙雪刚葡萄园专业合作社2013年开始在找营村投资约150万元进行葡萄种植,现有阳光玫瑰、夏黑等品种100多亩,年产50万斤葡萄,其中30万斤阳光玫瑰,20万斤夏黑,年产值达400余万。2018年,合作社通过户贷户用合伙发展,与6户种植贫困户签订协议,建立合伙发展关系,雪刚葡萄园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免费技术培训,带动贫困户就业5个月左右,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合伙贫困户经过葡萄园专业技术指导后,可以独立发展葡萄种植,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切实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合力。
三、扶贫信贷助产业 合作发展促增收
----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模式案例
灵璧县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产业和传统手工产业,针对沟涯村有编制竹制品手艺的优势,但不少贫困户缺乏发展资金的情况,主动帮助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启动资金从事竹制品加工。如赵雅丽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3万元购买原料、添置设备、生产扫帚,当年获得纯收益5000元。在自主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针对原材料成本高、产品销路窄、经营利润低的问题,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鼓励帮助下,赵雅丽于2018年初牵头成立雅丽竹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并成功吸收当地18户贫困户为社员,原料统一采购降成本、产品统一销售保利润,让贫困户抱团取暖、合作发展。雅丽合作社建立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拓宽渠道,增加订单,解决产品销路窄问题。雅丽合作社在合作社场地内还设置了若干加工工位,优先供贫困户就业增收。目前,雅丽竹枝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增收效益年均都在30%以上;在合作社就业的,每天增收达100元以上。
目前,雅丽竹枝专业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9户,增加到42户。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10%左右,生产加工量和销售量增加了2倍, 其中线上交易达到3000户,线下增加50%。另外,通过政府帮扶,上海博德尔公司与雅丽竹枝专业合作社签定了长期固定采购协议,每季度用量3000把。
通过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42户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通过实施扫帚加工业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四、合营发展谋新篇 产融结合更紧密
----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案例
灵璧县尹集镇充分发挥镇域内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这一龙头企业优势,积极引导所辖1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7个)分别成立了1家村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共吸收107户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利用入社贷款贫困户53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购置107台打捆设备,用于秸秆打捆销售。为稳定秸秆收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收购、加工、收储等一体化综合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益,合作社与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经营,成立了灵璧县兴村秸秆综合利用联合社,其中合作社投入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535万元购置的107台打捆机,占股51%,光大生物质发电厂出资514万元流动资金,占股49%。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与灵璧县兴村秸秆综合利用联合社签订秸秆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20-30元/吨收购联合社秸秆,联合社负责统一组织秸秆收购、打捆、收储、运输和作物灭茬等工作。联合社经营收益的80%按入股资金比例向入股贫困户分配,每年户均收益5000元左右。同时,联合社在秸秆收储草场设置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全程参与秸秆搬运、草场看管等环节务工,用工优先安排贫困户,每人不低于50元/天。目前,基地吸纳100多名贫困人口务工,每人每年增收近8000元。光大生物能源(灵璧)有限公司将股份收益回馈给村,作为各村集体经济用于贫困事业,村集体收入增加4万元左右,真正做到了贫困户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