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时,为扎实做好2021年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工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及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高中阶段,落实国家助学金和免除建档立卡家庭经济苦难学生学杂费;中职阶段,落实国家助学金及免除学杂费;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雨露计划”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各项工作。切实做好各类补助项目的评审发放,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原建档立卡全覆盖,确保低保学生、孤儿、残疾学生、残疾困难家庭子女学生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二、目标任务
2023年度,把推进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覆盖全县所有学段贫困学生的资助的工作机制,以“学段全覆盖、对象无遗漏、标准最高档、项目可叠加、结果可查询”为目标,全面落实“双保险”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实现所有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就学并完成学业。
一、学前教育。对全县所有在园原建档立卡幼儿资助全覆盖,对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幼儿、特困供养幼儿、孤残幼儿、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发放补助金,标准为每生每年800元。
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原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为年生均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按照国家基础标准50%的比例核定为年生均小学500元、初中625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辅资料费用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教辅资料费标准按照当年省物价主管部门或新华书店核定的价格据实结算,作业本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20元,初中每生每年40元。
三、普通高中教育。对普通高中在籍在校原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免除学杂费。国家助学金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最高档即每年3000元;免除学杂费标准为省示范学校每生每年1700元,市示范学校每生每年1300元,普通学校每生每年600元。
四、中等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全日制在籍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最高档即每年3000元;免除全日制在籍在校学生学费。中等职业教育的在籍在校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每生每年3000元的“雨露计划”。
五、高等教育。对灵璧县户籍被普通高校正式录取的本专科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标准为大学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不超过12000元。对考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高中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新生入学资助,标准为省内院校每生500元,省外院校每生1000元;高等职业教育的在籍在校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每生每年3000元的“雨露计划”,在校本科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视其具体情况通过社会帮扶予以解决。
六、特殊群体学生就学资助。在享受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待遇的基础上,对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子女实行特殊群体就学资助,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年500元,高中教育阶段每生每年1000元。
(二)、突出精准,全力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汇同县扶贫局、民政局、残联进行对接、比对,建立适龄贫困学生台账。开展大排查,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确保不漏一人。做好动态调整、新增建档立卡学生比对及补助资金发放工作;做到五个到户到人: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到户到人;教育扶贫责任、包保人员到户到人;教育扶贫数据、信息数据到户到人;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资金发放到户到人;教育扶贫信息反馈、结果反馈到户到人。
(三)、做好异地建档立卡就读资助落实工作
各乡镇、村组、中心校根据扶贫数据库,逐村、逐户排查在异地就读学生信息,教体局统一给建档立卡学生就读市县发“资助商情函”。乡镇、村组、中心校要逐户告知学生家长应享受的资助政策,告知其在就读学校及时申请相应补助。
(四)、实行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关注建档立卡学生健康成长
继续落实市教体局“万名教师结对帮扶贫困生”工作安排,各学校、幼儿园统筹安排对本校(园)的建档立卡学生进行结对帮扶,乡镇中心校统筹安排对本乡镇从学前到大学学生进行整户联系、对接。
四、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精心筹划,精细组织,精准发动,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专门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本单位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各学校要抽组专门力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的末端落实。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良性格局。
二要准确搞好调查摸底。详细掌握贫困地区、家庭及学生的真实情况,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地方扶贫办及民政系统力量,详细了解贫困家庭及学生的详细资料,多方调查核实,准确记录存档,确保数据准确、详实。建立贫困学生个人数据电子档案,实现贫困学生受教育对口帮扶的无缝衔接。实行资料数据的动态管理,对照扶贫标准,及时做好补充更新。
三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要坚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等问题,最大限度确保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阳光透明、落实成效明显。
四要强化督导考核。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年度考核内容,落实督查、监测,加大奖惩力度,对真抓实干、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追责问责,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善作善成、取得实效。
五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各级各类学校要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网络、宣传横幅、板报厨窗等各种载体,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村、贫困家庭、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激发教育扶贫信心,形成工作合力。
六要扎实推进确保实效。各级各类学校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强化落实,把教育扶贫工作成效作为检验“两学一做”的重要标竿,细化目标任务,疏理工作流程,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分工,扎实稳妥推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灵璧县教育体育局
2023年2月15日